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南开19秋《公共财政与预算》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可做奥鹏国开全部院校作业论文!答案请添加qq:599792888 或 微信:1095258436

《公共财政与预算》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不定项选择

恩格斯曾指出:()在1776年发表了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A.斯密       B.配第         C. 马克思       D.瓦格纳

★考核知识点: 财政学的起源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恩格斯曾指出: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中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只要像“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侵略和维持国内治安就行了。他提出了税收的“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原则,支出方面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也一同产生,“廉价政府”则成为财政所应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斯密勾勒的财政学的基本框架。

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选择论等,布坎南等人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和财政问题,这一学派被称为()。

A.凯恩斯学派B.货币主义学派C.供给学派D.公共选择学派

★考核知识点: 公共选择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选择论等,布坎南等人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制度的运行,其中,财政问题始终居于研究的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

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公共性B.强制性C.非直接偿还性D.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考核知识点: 财政的基本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下面的()不属于市场经济下的三大财政职能。

A.资源配置B.公共安全C.收入分配D.经济稳定。

★考核知识点: 财政职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政府干预市场运行失效的原因主要有()。

A. 寻租行为    B.政府职能越位    C.公共物品    D.垄断

★考核知识点: 政府干预失效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诸多方面: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A.税收调节B.规范工资制度C.转移性支出D.政府投资

★考核知识点: 收入分配职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垄断B.公共物品C.收入分配不公D.价格歧视

★考核知识点: 市场失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上面谈到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为()。

A.排他性    B.连带性    C.竞争性D.普遍性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下面()属于纯公共物品。

A.桥梁B.花园C.电台D.公共汽车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范围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在经济上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free-rider)”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

A.行政管理B.有线电视C.国防D.卫生保健

★考核知识点: 公共需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诸如行政、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从广义上讲,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下面哪些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说法是正确的()。

A.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

B.提出市场失灵理论

C.研究主题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

D.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考核知识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用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按照美国学者缪勒的说法,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然而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定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公共选择研究不是抛开市场因素只限于政治领域,而恰恰是着眼于市场与政治的不足之处,试图使经济和政治理论相互弥补,就现实的问题进行探讨。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支出功能设置的三级科目包括()。

A.类B.款C.项D.目

★考核知识点: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财政支出分类改革中设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楚地反映政府各项功能活动,这是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结构来看,不再按基建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按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款级科目是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项级科目是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

A.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C.基建支出和事业支出D.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支出分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还有一种分类对分析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即将全部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各种名目下安排的财政支出,虽然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流出,但是,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却存在着差异。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纯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模式。

A.国有民营B.国有国营C.国有国控D.公司化

★考核知识点: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在国有部门和单位中,有一类是提供纯公共物品的,典型的有国防、公安、司法、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还包括城镇建设中的上下水道、绿化以及基础教育等。这些部门、单位和事业,不能靠向居民收费或通过市场化了维持和发展,基本上是由国家预算拨款,免费向公民提供服务,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税收。另一类是提供准公共物品的企业和单位,如高校、医院、文化团体、公共交通、自来水供应和煤气供应等,这些部门、单位和事业,凡是由国家预算拨款创办的,自然应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但这些企业和单位运行中的资金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国家预算拨款;二是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公众收费,因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A.政府授权经营B.政府参股C.政府补助D.政府定价

★考核知识点: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这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的开发都具有正外部效应。补助的方式包括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

公共物品采取平均成本定价法的原因是()。

A.降低成本B.避免企业亏损C.市场竞争D.企业决策

★考核知识点: 平均成本定价法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从理论角度来看,按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理想的定价方式,但这种定价方法会使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必须依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行,长此以往,很难保证按质按量地提供公共物品。因此,在成本递减行业,为了使企业基本保持收支平衡,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一般采取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

下面商品中()是公共定价。

A.香烟B.食盐C.教辅D.燃气

★考核知识点: 公共定价的范围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03年政府公共定价的品目列举16项,包括重要的储备物资,国家专营的烟叶、食盐和民爆器材,部分化肥,部分重要药品,教材,燃气、燃料、热力,水,电力,军品,交通运输和车辆管理,邮电基本业务,电信业务,重要专业和特殊行业服务(金融结算和交易服务、工程勘察设计服务、部分中介服务、公共设施维护和重要建设项目服务、卫生防疫服务、有线电视服务),重要公益性服务(医疗服务、园林景点)等。

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政治性因素有()。

A.政局是否稳定B.政体结构C.行政效率D.政府干预政策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响因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A.扩张的市场与市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B.政府效率下降

C.人口密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

D.公共服务价格相对提高

★考核知识点: 瓦格纳法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美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35%左右,而英、法两国则高达50%左右,这是由于它们在()方面存在差异。

A.经济发展模式           B.政治发展模式

C.市场与政府关系模式     D.政府治理模式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支出规模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上升,达到一定阶段而相对稳定,但各经济发达国相对稳定的财政支出规模却是高低不一的,同样是所谓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美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35%左右,而英、法两国则高达50%左右。经济发达国家目前相对稳定的水平,主要是由几百年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与政府的磨合形成的,而各国水平的差异则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的不同决定的,这个水平也就是适合该国的市场与政府之间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

A.规模持续增长   B.是经常性支出

C.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      D.在政府支出中比重最高

★考核知识点: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投资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与资本投资性支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要的社会公共需要;而且,就其本质来说,经常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经常性支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为全体公民共同无偿享受的,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因为具有这一特点,满足这种公共需要以及为此而需要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另外的一种原则,即由政府无偿提供。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首先保证这些支出项目必要的支出,是财政工作的基本职责。

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有()。

A.政府职能B.经济发展阶段C.机构设置D.行政效率

★考核知识点: 行政管理支出影响因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行政管理费是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的,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机构设置的多少,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多少,自然是决定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关键因素。

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的科研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

A. 基础性    B.公益性    C.高新科技   D.工程性

★考核知识点: 科研支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科研活动是可以由个人或某一集体去完成,一般而言,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有偿转让。但是,有一些情况会使科研成果的交易十分困难,因为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科研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科研经费,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中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A.医疗保险服务          B.公共卫生服务

C.基本医疗服务D.大病医疗服务

★考核知识点: 卫生医疗支出职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中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一般意义上,公共卫生项目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政府的重要职责。二是基本医疗服务。从理论上说,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混合物品的范畴。

政府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包括()。

A.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市场失灵      B.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

C.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             D.攻关重大疾病治疗

★考核知识点: 卫生医疗支出的原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地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如安全饮用水提供、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免疫、营养、计划生育的信息免费服务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即不能排除不付费者享用这种服务的利益,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这是政府介入公共卫生的第一个理由。政介入公共卫生的第二个理由,是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前提。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在市场规则下,低收入者自身难以抵御卫生条件差和疾病风险的侵袭,往往会陷入“贫困的循环”,政府的介入,就是将卫生保健视为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保障人人健康劳动,缓解或消除因收入差距可能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政府介入卫生领域的第三个理由,是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下面的()不是社会需求的组成部分。

A.消费B.投资C.出口D.储蓄

★考核知识点: 投资与经济增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直接看到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社会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组成,所以,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其次,投资需要建筑材料,需要添置生产设备,所以,增加投资就可以带动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或设备生产的增长。再次,投资中的一部分,一般约40%左右,将转化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所以增加投资又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是经济学一般原理,在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一样的。

相比较非政府投资而言,政府投资的特点有()。

A.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B.政府资金来源是无偿的

C.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D.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考核知识点: 政府投资特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对比而言的,政府投资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一是,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二是,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且既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三是,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像,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遇到“瓶颈”制约。

由于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

A.稀缺要素标准               B.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标准D.就业创造标准

★考核知识点: 政府投资标准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是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一是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是相对短缺的,所以,任何投资,不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都要奉行这个标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而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投资过程中,只要遵循资本-产出率最小化标准,就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这一标准化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着重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三是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A. 经济总量的不同            B.经济体制的不同

C.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D.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

★考核知识点: 政府投资支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经济体制的不同。一般地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二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

我国所谓的三农指的是()。

A.农业B.农民C.农地D.农村

★考核知识点: 三农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党中央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我国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统账结合的混合社保模式主要借鉴了()的经验。

A.欧洲   B.拉丁美洲   C.新加坡   D.日本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障支出国际经验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结合制度确定于上个90年代末,根据当时世界社保体制改革的潮流和趋势,我们吸取了欧洲传统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吸纳了拉丁美洲的经验,引入个人账户,也还参照了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的特点,试图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部分积累制。统账结合是混合型社保制度的一种,从理论上讲可以将统筹的优势与账户的特点结合起来,既可增强个人的责任,以应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又可实行社会共济,实现社会公平。

我国存在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这造成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A. 加重财政负担B.影响资源配置效率C.阻碍经济发展D.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考核知识点: 财政补贴的消极作用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因而,扭转财政补贴过多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经济体制。而过多过滥地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则可能出现消极作用,主要表现是: 1、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是构成长期存在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从局部来看起到了经济调节作用,但却会从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3、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加速折旧本质上是一种()。

A.税收减免B.优惠税率C.税收豁免D.延迟纳税

★考核知识点:加速折旧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加速折旧,是一种特殊的税收支出形式。虽然它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大的折旧,但由于折旧累计的总额不能超过固定资产的可折旧成本,所以,其总折旧额并不会比一般折旧高。折旧是企业的一项费用,折旧额越大,企业的应课税所得越小,税负就越轻。从总数上看,加速折旧并不能减轻企业的税负,政府在税收上似乎也没损失什么。但是,由于后期企业所提的折旧额大大小于前期,故税负较重。对企业来说,虽然总税负未变,但税负前轻后重,有税收递延缴纳之利,亦同政府给予一笔无息贷款之效;对政府而言,在一定时期内,虽然来自这方面的总税收收入未变,但税收收入前少后多,有收入迟滞之弊。政府损失了一部分收入的“时间价值”。因此,这种方式同延期纳税方式一样,都是税收支出的特殊形式。

为了解决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双重征收容易导致重复征税的问题,各国制定了一些制度来加以应对,具体措施有()。

A. 税收收入      B.社保基金收入      C.铸币收入      D.国有企业收入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收入分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简目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1、税收收入款级科目中列举了我国现行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歀级科目列举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险等基金收入。3、非税收入款级科目中列举了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包括内外债贷款和转贷的收回本金收入。5、债务收入,即内外债收入。从财政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形式还可以有铸币收入(或铸币税)和通货膨胀收入(或通货膨胀税),我国目前还没有计算这种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以及财政收入构成变化的趋势。需要说明,本章讲述的内容仅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在第六章的“社会保险支出”中已经说明了,有关于债务方面的收入以及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专门讲述。

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A.上升    B.下降    C.保持不变    D.波动

★考核知识点: 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动趋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1978-1995年间,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而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1978-199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A. 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       B.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

C.银行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    D.经济发展遭遇挑战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收入变动的原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这一时期尽管当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也曾提出过紧缩政策,但从整体上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对企业减税让利,对居民提高收入水平。这种扩张政策带来了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下降,却推动和支持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付出的必要的成本和代价,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从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则是实行分权政策,而且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并举的“双向”分权政策,表现为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膨胀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

相比美国,英、法两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较高是由于()。

A. 经济规模较小     B.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

C.经济自由化水平较高          D.人均GDP较低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收入国际比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分配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集权和分权关系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英、法两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较高,是由于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这些国家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范围最大,而美国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美国为联邦制,政治体制倾向于分权,而且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费水平较低。

对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评估中,下面正确的是()。

按狭义口径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财政收入规模继续提高空间有限

财政收入近年增长较快

占GDP比重在40%左右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收入规模水平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全口径财政收入近年增长较快,主要是政府性基金增长较快,2010年增长95.2%。按2010年数据,当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3.1%,占当年GDP的比重达34.6%。这说明按全口径财政收入来估算和衡量,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已经接近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较低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水平,已经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规模继续提高的空间和余地已经不大。因此,思考和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适度的财政收入收入规模水平,并采取有效调节措施,已经提到战略性安排的议事日程。

近些年来,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B.土地供应规模加大

C.招拍挂D.地方政府追求GDP

★考核知识点: 土地出让收入增长原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近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是多种原因形成的,1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两个原因:一是土地供应规模加大,如2010年国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土地供应量比上年大幅度增加,总量达到42.82万公顷,同比增长34.2%,这是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长基础性的原因。二是以“招拍挂”形式提供的商业用地和商品房用地的比重增大,出让价格升高,拍挂形式出让的土地25.7万公顷,占土地供应总面积的60%,出让土地的收入达到2.6万亿元,占全部土地出让收入的88%。显然,土地供应是因,土地出让收入是果,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为什么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那么快,而在于应当从执行国家政策的角度考察是否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出让收入既是一项财政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杠杆,而某些地方政府往往为了创造高政绩,违悖土地管理政策,把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作为主要目标。

收费与税收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A. 收费与特定商品和服务直接联系

B.收费是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C.收费没有纳入预算内管理

D.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于收费

★考核知识点: 收费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因为有时一项收入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如使用公路可以收取公路费,也可以征收燃油税。但二者也确实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二是,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三是,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四是,一般而言,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治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力求加强管理。

税收的“三性”是指()。

A.强制性    B.公共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考核知识点: 税收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

下面哪些说法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

A. 谁付费、谁受益              B.公共物品的成本与其边际收益挂钩

C.符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原则     D.公共物品成本按支付能力分摊

★考核知识点: 税收的公平原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平类税收原则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显然,这一原则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换”的法则,即各社会成员以纳税形式来购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瓦格纳提出税收原则有()。

A.财政政策原则B.国民经济原则C.社会公正原则D.确实便利原则

★考核知识点: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纳,他打着社会政策学派的旗帜,反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认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应谋求改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提出四项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极大的丰富了税收原则理论。

税收中性的含义是()。

A. 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B.税收不能超越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C.税收不能影响经济运行         D.税收不能给人民带来负担

★考核知识点: 税收中性的含义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下面哪些说法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

A.税收要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B.符合税收中性原则

C.征税费用最小化                    D.税收规章制度简便易行

★考核知识点: 税收的效率原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效率类税收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税收为提供公共物品筹集财政收入,而提供公共物品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这本身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在筹集财政收入过程中,筹集多少,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处理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以及各企业、各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却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促进经济发展原则,要求税收政策应趋利避害,首先着眼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丰裕的税源。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简单地说,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应或尽量减少对纳税人带来应纳税款之外的超额负担。在下面将专门讨论税收中性问题,这里不再多说。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所以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税收费用的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税务部门的征管费用包括税务征管机关的办公费、设备购置费、专用发票印刷费以及征管人员的工作和津贴等,通称之为税收成本。税收成本可视为负税收,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例是衡量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标志。纳税人的纳税费用包括自行申报、登记、税务咨询以及发生税务纠纷花费的费用等。确实简化原则,其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确实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依法治税、有法可依的原则,纳税人依法纳税,防止偷漏;税务部门依法征税,防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简化”是指税收的规章制度要简便易行。其实,税收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既是税收的制度原则,也是税收的效率原则。这个原则不仅纳税人可以减少纳税费用,税务部门可以减少征税成本,也就是提高税收效率。

关于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 税收可能增加劳动供给         B.税收可能降低劳动供给

C.税收可能对劳动供给影响不确定  D.税收不影响劳动供给

★考核知识点: 税收对劳动的影响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的收入效用与替代效用呈反方向运动,前者刺激人们更加努力工作,后者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个人工作时间是减少还是增加,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可能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也可能是两种效应相互抵消,或某种效应占优。

关于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下面哪些属于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

A. 降低税率能增加税收收入       B.提高税率能增加税收收入

C.高税率会阻碍投资             D.低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考核知识点: 供给学派关于税收与经济发展的观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西方经济学将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归结为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关于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下面哪些属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

A.财政政策是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

B.税收有利于经济发展

C.税收是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D.要加大基础设施供给

★考核知识点: 凯恩斯主义关于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看法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A. 恩格尔曲线B.菲利普斯曲线C.IS曲线D.拉弗曲线

★考核知识点: 拉弗曲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得到说明,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这是因为()

A. 经济发展水平低     B.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C.商品交易规模较大    D.商品税易于征收

★考核知识点: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一般在税收总额中占60%~90。这种特点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客观条件决定的:(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如果勉强推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必然使税源大量流失,难以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2)流转税在征收管理上简便易行,且不受企业盈亏状况的影响,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管理水平;(3)流转税是从价计征,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关于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 早期税收以间接税为主

B.财产税是封建时期的主体税种

C.增值税起源于封建社会的末期

D.社会保险税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考核知识点: 税收制度的发展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早的直接税是十分粗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特别是随着社会产品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变化,古老的直接税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被新的更为科学的形式所取代。如现代的直接税中的对人课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物课税则是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商品课税起源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盛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课税遂以空前的规模发展,并形成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发展阶段。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分工与协作的扩大和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商品课税与社会生产和消费又产生了矛盾。在国内,它干扰了市场的运行并造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保护关税,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因而,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转而发展现代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并逐步取代商品课税而构成主体税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普遍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并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一部分来自企业雇主,一部分来自职工个人,也是所得课税类的一个税种。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税在税收总收入中已达相当高的比重。

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A. 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相互补充    B.商品税易实现分配公平目标

C.商品税率与价格弹性呈正比例     D.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考核知识点: 最适课税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一)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优劣,虽然莫衷一是,但一般认为所得税是一种良税,而差别商品税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也是所得税所不能取代的。首先是由于所得税不能对闲暇课税,而且它与其他商品之间不具有可分离性,所以政府应利用商品税对闲暇课征高税,以抑制人们取向闲暇。其次是由于经济活动存在着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应通过征收差别商品税使各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况且,所得税也会产生额外负担,因为税率过高,所得税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抑制私人储蓄和投资活动。由此可知,最适课税论是以承认商品税和所得税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为前提的。二是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一般而言,所得税易实现分配公平目标,商品税易实现经济效率目标,那么,在所得税和商品税并存的复合税制情况下,是以所得税还是以商品税作为主体税种,即采取哪种税制模式,最终取决于公平与效率目标间的权衡。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逆弹性命题,是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是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适用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逆弹性命题的含义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因此,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品)采用高税率,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这是一种最适税制。二是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这是因为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获得完全的信息,而且征税能力受到限制,因此,根据逆弹性设计的商品税不能保证生产高效率,必须还要课征其他扭曲性税收。同时,如果要求商品税具有一定的累进性,具备一定的再分配功能,至少要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高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中所含商品税高于低收入者。

(三)最适所得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在政府目标是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社会完全可以采用较低累进程度的所得税来实现收入再分配,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也无益于对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就标准的累进税制而言,边际税率递增的累进税制所形成的超额负担,要比单一税率的累进税制更大;而且边际税率越高,替代效应越大,超额负担也越大,也就是说,经济效率损失越大。同时,相对而言,边际税率越高并不等于越有助于收入分配公平。因为,最低收入阶层所获得的免税额或补助额是不变的,高边际税率充其量只是限制了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无助于低收入者福利水平的提高。二是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 U 型”。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总体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拥有最高所得的个人适用的边际税率甚至应当是零。这一结论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同样的效率损失情况下,政府通过提高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从较为富裕者那里取得更多的收入,而通过降低最高和最低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增加这一群体的福利(效用),从而既能实现经济改进,又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财政交换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A.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

B.研究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

C.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

D.应该取消对劳动的课税

★考核知识点: 财政交换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具体来说,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一是,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不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予的权力。因此,税制设计属于宪法设计问题,而不是政府本身的事情。二是,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由于政府会采取对所有可利用的税基都课以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税率结构,所以宽税基会增加总的无谓损失,扩大政府的规模,而窄税基则会限制政府的权力、总收入规模以及无谓损失,所以不能奉行最适课税理论的宽税基思路,三是,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如果政府可以选择与特定的共用物品具有很强互补性的税基,那么政府就会全力去追求所谓的“公共利益”。例如,宪法规定要求道路只能对机动车辆和相关的投入(如燃油、轮胎等)征税,就会促使政府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上;这是因为机动车辆税收入将随着机动车辆的使用而不断增加,而这种增加又会随着道路网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而扩大。四是,财政交换论认为,由于政府是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政府,它常常试图课以高名义税率并辅之以大量特殊规定,以获得最大收入,所以要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五是,财政交换论还认为,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因为固定资本与劳动所得、消费等税基相比,更加缺乏弹性,不容易逃脱政府的征税。而如果政府提高税率后,投资者很难做出反应,那么税制结构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用弹性大的税基来取代对资本的征税。

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商品课税包括()。

A.增值税       B.营业税     C.土地增值税       D.关税

★考核知识点: 商品税的类型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增值税始建于法国,现在已成为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国际性税种,这是因为增值税具有以下优点()。

A. 税源充裕     B.课征方便     C.避免重复征税      D.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考核知识点: 增值税的优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这一特点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协作,保证税负分配相对公平等方面,有较大功效。增值税还有其他一些优点,诸如:增值税采取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因为上游企业漏税必然使下游企业多纳,在经济利益原则驱使下,下游企业必然主动监督上游企业的纳税情况;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分解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税率”,将商品在国内已缴纳的税收一次全部退还给企业,比退税不彻底的一般流转税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我国进行营改增试点的目的是()。

A. 促进经济发展    B.中央地方分权    C.增加财政收入    D.统一税制

★考核知识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进行营改增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统一税制、促进服务业发展等。

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分为()。

A.生产型增值税B.收入型增值税C.消费型增值税D.支出型增值税

★考核知识点: 增值税的类型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般而言,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价款中的增值额,但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称之为生产型增值税;二是,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称之为收入型增值税;三是,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指为消费型增值税。

商品课税的缺点是()。

A.干扰市场运行              B.造成分配不公

C.阻碍国际间要素自由流动D.抑制投资

★考核知识点: 商品税的缺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正如前面指出的,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总之,商品课税是特征鲜明、功能突出,缺陷也明显的一个税类。在税收实践中,必须扬其长而避其短,这也正是我国商品课税制度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增值税始建于(),以后在西欧和北欧各国迅速推广,现在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个国际性税种。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丹麦

★考核知识点: 增值税的来源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增值税始建于法国,以后在西欧和北欧各国迅速推广,现在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个国际性税种。

消费税征收范围的选择考虑以下几类商品()。

A. 高档、奢侈消费品       B.税制调整后税负下降较多的产品

C.不宜过度消费的消费品    D.枪支、毒品等违禁品

★考核知识点: 消费税的范围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种类繁多的消费品中,征收消费税的为数极少。《消费税暂行条例》中,确定征收消费税的品目有11个,包括:烟、酒、化妆品、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烟花爆竹等。

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几方面的特征()。

A. 课征普遍     B.以商品数量为计税依据     C.实行分级税率     D.计征简便

★考核知识点: 商品税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这里的商品流转额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指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根据商品课税的这一特征,又被称为流转课税。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所得课税是一种优缺点十分鲜明的税类,它具有以下缺点()。

A.财源受制约                 B.干扰市场运行

C.压抑投资和工作积极性       D.计征管理复杂

★考核知识点: 所得税的缺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得课税也存在某些缺陷,主要是:(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同商品课税相比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显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为了解决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双重征收容易导致重复征税的问题,各国制定了一些制度来加以应对,具体措施有()。

A. 分税率制      B.股息抵免制        C.归属制        D.税收扣除制

★考核知识点: 所得税双重征税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双重征收容易导致重复征税的问题,这种重复性质的征税被认为是对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税收歧视,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缓解或消除这种重复征税。

不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在实践中,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部分一体化。在此制度下,可以在公司层次上或在个人层次上减除对股息的双重征税。在公司层次上,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股息扣除制。这种方法允许公司从其应税所得中扣除全部或部分已支付的股息,仅对剩下的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目前,希腊、冰岛、瑞典等国采用这种方法。二是分税率制。这种方法对作为股息分配的利润以低税率课征,而对保留收益或未分配利润课以高税率,奥地利、日本、葡萄牙过去就曾实行这种制度,德国目前仍采用这种方法。在个人(股东)层次上,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归属制。指个人(股东)可以从其股息所得(还原成纳税前的毛所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中扣除掉公司对该股息已缴纳的全部或部分税额。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大多数OECD成员国都正在实行。二是股息免税制。在分配之前,公司来源所得按公司税率征税;分配时的股息全部(部分)课征和全部(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对股息所得按比较优惠的低税率课征,但该税率通常是单一税率。比如,奥地利采取的是部分免征制,而土耳其则采用全部免征制。三是税收抵免制。基本方法和税收支出中的抵免法相同,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加拿大、西班牙等。

所得税指数化是消除通货膨胀以及累进税率机制产生的扭曲的收入分配效应的有力措施。税收指数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A.特别扣除法  B.税率调整  C.指数调整法  D.名义所得调整法

★考核知识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得税指数化是消除通货膨胀以及累进税率机制产生的扭曲的收入分配效应的有力措施,税收指数化主要四种方法:(1)特别扣除法。即从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中,按一定比例扣除因通货膨胀所增加的名义所得部分。(2)税率调整。即按通货膨胀上涨指数,降低各级距的边际税率,使调整后的税率级距维持在原有效税率的实际水平上。(3)指数调整法。即依据物价指数或相关的指定指标指数,调整个人所得税中的免税额、扣除额以及课税级距等,以消除通货膨胀期间的名义所得增加部分。(4)实际所得调整法。即将各年应税所得还原为基年的实际所得,适用基年的免税额、扣除额及课税级距,求得纳税义务后,再以物价指数还原计算应纳税额。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他具有以下优点()。

A. 税负相对公平     B.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C.课税有弹性        D.税源充裕

★考核知识点: 所得税的优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课税是一种优缺点十分鲜明的税类,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和优点:(1)税负相对公平。所得课税是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并一般实行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的累进征税办法,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同时,所得课税往往规定起征点、免征额及扣除项目,可以在征税上照顾低收入者,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基本生活。(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则不会出现重复征税,因而不致影响市场的运转。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因而一般不会干扰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情况极为普遍,于是就必然存在跨国所得。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益,这就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税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权益。(4)课税有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也会不断增长,因而所得课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规定,个人所得中的()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A.劳务报酬所得B.稿酬所得C.利息所得D.股息红利所得

★考核知识点: 个人所得税率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见表10-2);(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见表10-3);(3)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4)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财产课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A. 课税比较公平     B.促进社会节约      C.课税普遍    D.弹性较大

★考核知识点: 财产税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课税比较公平。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往往可以反映他的纳税能力,对财产课税符合量能纳税原则。企业或个人占用的国家资源有多和少、有和无的差别,有质量高低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会直接影响纳税人的收益水平,课税可以调节纳税人的级差收入,也合乎受益纳税原则。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对财产的课税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限制挥霍和浪费。对资源的课税可以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防止资源的无效损耗。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这是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固有的缺陷。无论是财产课税还是资源课税都只能选择征税,不可能遍及所有财产和资源,因而征税范围较窄。同时,由于财产和资源的生成和增长需要较长时间,速度较慢,弹性较差,因而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都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税种,一般是作为地方税种。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A. 主要强调纵向公平       B.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分开

C.主张综合所得概念        D.主张按纳税能力来征税

★考核知识点: 公平课税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其一,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其二,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其三,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其四,主张按纳税能力来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世界各国通用的国债发行方式有()。

A.直接发行B.连续发行C.承购包销D.交易所发行

★考核知识点: 国债发行方式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世界各国通用的国债发行方式有四种:1、直接发行方式,即发行主体直接向个人或机构投资者销售国债。2、“随买”方式,或称“连续发行方式”。这种方式是发行主体不预先确定发行条件,而是委托销售网点和代理销售机构相机确定,且可随时调整发行条件,调节发行流量。3、)承购包销方式。这种方式是由发行主体与承销人(如辛迪加集团)共同协商发行条件,签订承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由承销人向投资者分销。4、公募招标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金融市场公开投标、招标确定发行条件。投标、招标方式也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确定发行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主导发行方式。

政府在国债偿还方式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选择的国债偿还方式有()。

A.分期逐步偿还法      B.抽签轮次偿还法

C.到期一次偿还法      D.以新替旧法

★考核知识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债本金的偿还数额虽然是固定的,但政府在偿还方式上却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选择的比较简单的国债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还有市场购销偿还法和以新替旧法。

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是()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A. 肯定       B.否定      C.不肯定      D.不否定

★考核知识点: 国债的资产效应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如公共选择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你。”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是否定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国债在财政政策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债的主要政策功能包括()。

A.弥补财政赤字       B.构建国债市场

C.筹集建设资金       D.调节经济结构

★考核知识点: 国债的政策功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债的主要政策功能是:

(一)弥补财政赤字

(二)筹集建设资金

(三)调节经济

当谈到防范财政风险和债务危机时,人们总会提到赤字率、债务率,根据这两个指标来判断国家财政状况,而作为判断的参考标准就是欧盟于1992年制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规定的()。

A.赤字率3%、债务率60%

B.赤字率5%、债务率50%

C.赤字率10%、债务率50%

D.赤字率10%、债务率60%

★考核知识点: 赤字率、债务率的标准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当谈到防范财政风险和债务危机时, 人们总会提到赤字率、债务率,根据这两个指标来判断国家财政状况,而作为判断的参考标准就是欧盟于1992 年制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以下简称《马约》)规定的赤字率3% 、债务率60%。

我国的国债市场包括()。

A.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    B.银行间债券市场

C.柜台交易市场D.国债期货市场

★考核知识点: 国债市场的内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债市场现状

1、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我国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两个场内市场,在交易所市场内,参与者包括除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以外的所有金融类、非金融类机构和城乡居民,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2.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和柜台市场统称为场外市场。

3、柜台交易市场。所谓柜台交易市场,就是通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邮政储蓄网点向居民或企业发行凭证式国债。

下面的()属于政府的或有负债。

A. 对私人投资的政府担保       B.法律未做规定的社会保障计划

C.公务员工资                  D.人民币币值疲软

★考核知识点: 或有负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见政府负债的风险矩阵

下面的()属于政府的直接负债。

A.公务员工资

B.银行倒闭

C.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经常性费用

D.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失败

★考核知识点: 直接负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见政府负债的风险矩阵

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它起源于()。

A.英国B.美国C.丹麦D.德国

★考核知识点: 复式预算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它起源于英国。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包括()。

A. 公开招标    B.供应商直接供货     C.竞争性谈判     D.单一来源采购

★考核知识点: 政府采购方式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有6种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其它采购方式。政府采购按其是否采取招标的差别可分为招标性采购和非招标性采购,6种采购方式中前两种属于招标方式,后三种属于非招标方式。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A. 确保财政收入充裕           B.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C.各级预算主体权力划分        D.维持财政收支平衡

★考核知识点: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所以,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不是按收支划分方法区分,它的主要标志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在部门预算之前,我国预算主要是按支出性质而不是按部门、单位编制,这导致以下问题()。

A.部门负责人难以掌握财源

B.财政部门难以掌握财源

C.预算存在随意性

D.用钱部门不能统一管理

★考核知识点: 传统预算方式的问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主要是按支出性质而不是按部门、单位编制,一个部门或单位需要多种不同性质的经费,如行政、教育、科技、基建投资等,由财政部内部的不同职能司局切块管理,层层进行分配。国务院下属司局、基层单位分别到财政部的相应部门要钱,各有各的渠道,有时还多个渠道要钱。财政部不知道一个部门到底能拿到多少钱,有的部门的负责人也不掌握本单位从财政部到底拿了多少钱。这种做法使财政部门难以优化配置资源,用钱部门和单位也不能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由于多层次分配,层层留机动,造成预算的随意性,既不利于充分发挥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也不利于立法机构和审计部门对预算的监督。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必须将本部门所属各司局、各基层单位所需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综合为统一平衡的部门预算,体现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财政部只按部门的口径,统一审核,批复预算,划拨资金。因此,编制部门预算是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大措施。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A. 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B.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C.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D.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考核知识点: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

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3、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当前,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有()。

A. 增值税     B.资源税     C.所得税       D.证券交易税

★考核知识点: 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和共享收入:1994年方案原定的共享税种和分享比例是:增值税,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原定中央与地方(上海和深圳两市)各分享50%。从2002年开始,改革原来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

下面的()不属于我国的中央政府收入。

A. 消费税    B. 关税    C. 增值税    D. 中石油的利润

★考核知识点: 中央地方收入划分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1994年分税制改革当时对中央和地方收入进行了划分,之后在实施过程中又进行了局部调整。当时的划分和随后的调整情况如下:

1、中央固定收入:1994年原方案包括:(1)关税及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2)消费税;(3)中央企业所得税;(4)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5)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5)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

关于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原规定除1993年地方已经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上缴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2003年10月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后从2004年开始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办法是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承担。

当前,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有()。

A. 营业税     B.所得税     C.增值税     D.土地增值税

★考核知识点: 地方收入的内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地方固定收入:1994原方案包括:(1)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部门、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2)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和地方企业上缴利润;(3)个人所得税;(4)城镇土地使用税;(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6)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部门、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7)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从2002年开始,改革原来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

分税制改革后,为了确保地方的既得利益,不仅税收返还基数全部返还给地方,而且决定1994年以后的税收返还数额还要有一定的增长,税收返还的增长率按各地区“两税”增长率的()系数确定。

A.1:1    B.1:0.3    C.1:0.5    D.1:0.7

★考核知识点: 税收返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返还数额的计算方法是:以1993年为基期,按分税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数额(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基数,基数部分全部返还给地方。同时,为了确保地方的既得利益,不仅税收返还基数全部返还给地方,而且决定1994年以后的税收返还数额还要有一定的增长。增长办法是,将税收返还与各地区当年上缴中央金库的“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的增长率挂钩,税收返还的增长率按各地区“两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各地区的“两税”每增长1%,税收返还增长0.3%。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

A. >1       B.=1       C.<1       D.不一定

★考核知识点: 平衡预算系数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平衡预算乘数说明,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地增加支出,国民产出也会等额地增加。换言之,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它的效应等于1。

政府以()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会导致通货膨胀。

A.向中央银行融资B.向商业银行融资

C.通过债券市场融资D.向国际机构融资

★考核知识点: 财政赤字融资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那么与通过债务融资的等额的财政赤字相比,财政赤字的增加就会使产出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同时,利率上升的幅度更小,甚至保持不变或降低。如图15-1所示,由于为财政赤字融资中央银行增加了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于是LM1就相应地右移到LM2,,相应地均衡点为交点3。与交点2相比,产出更大(Y3>Y2),利率降低(i2>i3)。这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出的增加,产出的增加促使货币需求量上升,由于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满足了货币需求的增长,抑制了利率的上升,也抑制了利率上升对私人支出的紧缩效应,但由此却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LM曲线反映()。

A.商品市场均衡B.货币市场均衡C.劳动市场均衡D.总供求均衡

★考核知识点: LM曲线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在固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决定总产出和利率。IS曲线描绘了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和总产出的组合,LM曲线描绘了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和总产出的组合。

下面的()不是财政政策的目标

A.经济增长B.物价稳定C.充分就业D.财政平衡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政策目标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货币政策。

A.长于B.短于C.等于D.不确定

★考核知识点: 政策时滞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长于货币政策

铸币税是指()。

A.铸币企业所得税    B.铸币取得的收入

C.铸币许可费D.铸币企业商品税

★考核知识点: 铸币税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财政的角度来看,铸币税应理解为国家凭借发行货币的垄断权通过发行货币而取得的收入。其实,铸币税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因为政府发行货币,就意味着政府掌握一部分商品的购买权,所以发行货币可视为政府的一种特殊性的财政收入,但不构成税收;只有当中央政府将货币发行权交由中央银行执行时,中央银行向财政上缴发行货币的收入,中央银行作为纳税人,才构成铸币税。所以,在由中央银行执行铸币权的情况下,铸币税实际上才构成财政与中央银行之间的财务关系问题。我国一向是由中央银行执行铸币权,铸币收入首先是归中央银行所掌握,过去当财政出现赤字时经常向中央银行借款,却从来没有征税铸币税。正是因为铸币税具有这样的一种特殊性,在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时我们才提出铸币税问题。

税收管辖权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具体指的是一国政府有权决定()。

A.征税对象B.税种选择C.税收规模D.税收饶让

★考核知识点: 税收管辖权的内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管辖权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具体来说,指的是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和征多少税。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正确途径需要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主要有()。

A.免税法B.抵免法C.扣除法D.归属法

★考核知识点: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可以有三种协调的途径:一是限定各国惟一地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二是限定世界各国惟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三是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在发生冲突时,承认一种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其他的税收管辖权从属行使。无疑,第三种做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现象,而且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和赞同。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则,即在出现税收管辖权冲突时,由来源国优先课征,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

下列各项中,与我国现行出口应税消费品的退(免)消费税政策不符的是()。

A.免税但不退税B.不免税也不退税C.不免税但退税D.免税并退税

★考核知识点: 出口退税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与我国现行出口应税消费品的退(免)消费税政策不符的是不免税但退税。

 

二、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席卷西方世界,而凯恩斯主义拿不出妙方良策,遂陷入低谷,于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借此发起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考核知识点: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席卷西方世界,而凯恩斯主义拿不出妙方良策,遂陷入低谷,于是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借此发起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

★考核知识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按照美国学者缪勒的说法,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然而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定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财政具有非偿还性,例如,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考核知识点: 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和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例如,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财政”一词的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引进西洋文化思想指导下,间接从日本“进口”的,而日本则是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

★考核知识点: 财政概念的来源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一词的使用,是当时维新派在引进西洋文化思想指导下,间接从日本“进口”的,而日本则是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系数处于0.4-0.5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6,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

★考核知识点: 基尼系数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已被我国政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地方政府承担资源配置职能,难以承担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考核知识点: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地方政府承担收入分配职能,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受到影响,因此主要承担资源配置职能。

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对其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

★考核知识点: 外部效应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存在竞争关系。()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财政支出分类改革中设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从分类结构来看,是按基建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

★考核知识点: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财政支出分类改革中设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楚地反映政府各项功能活动,这是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结构来看,不再按基建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按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考核知识点: 购买性支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对比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

警察服务可以由私人部门来提供。()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当经济学家正在争论不休仍然没有得出确定结论的时候,世界各国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实践已经悄悄地在进行,而且在不断扩展。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事实原本早已存在,比如慈善事业,就是公共物品由私人自愿提供的例证,国际的多边援助,我国私人捐助的希望小学等,也是如此。在财政学理论中,行政、国防、公安、司法等部门被认为是提供纯公共物品的绝对的典型,人们难以想像监狱、警察、法庭这类国家权力的象征性机构交由私人经营管理其后果会是怎样的,然而,在美国却允许举办“私人监狱”、“私人警察(私人捕快)”和“法庭私有化(私人法官)”。

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会趋于下降。()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支出变动趋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GDP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考核知识点: 瓦格纳法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1995年以前,我国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

★考核知识点: 我国财政支出变动趋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8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考核知识点: 行政管理支出变动趋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考核知识点: 教育支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至于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国务院于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逐步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提高到占GDP的4%的目标,这一目标至今仍然有待实现。()

★考核知识点: 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务院于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逐步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提高到占GDP的4%的目标。十一次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告2012年将达到4%的目标。

政府介入卫生领域的理由之一是该领域缺乏商业保险。()

★考核知识点: 医疗卫生支出的理由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介入卫生领域的第三个理由,是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

政府投资可以不盈利。)

★考核知识点: 政府投资特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考核知识点: 政府投资特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般地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日本、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从增加一般产业投资开始,再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考核知识点: 基础设施提供的路径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欧美发达国家从增加一般产业投资开始,再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日本、韩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首先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再增加一般产业投资。

2004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

★考核知识点: 农业税改革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彻底取消农业税。从此,农业税在我国退出历史舞台,征收农业税在中华大地已经成为历史。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险的实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第一个理由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第二个理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我们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借鉴了欧洲传统的现收现付制。()

★考核知识点: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结合制度确定于上个90年代末,根据当时世界社保体制改革的潮流和趋势,我们吸取了欧洲传统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吸纳了拉丁美洲的经验,引入个人账户,也还参照了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的特点,试图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部分积累制。

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财政补贴规模逐步下降,但企业补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

★考核知识点: 我国财政补贴的变动趋势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补贴规模逐步下降,2005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为3.5%。其中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亏损补贴急剧下降,但价格补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2005年与1995年相比,10年间增长了1.7倍。

税收扣除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考核知识点: 税收扣除和税收抵免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后者是在计算出应纳税额后,从中减去一定数额。()

★考核知识点: 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差异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在计算出应纳税额后,从中减去一定数额,后者则是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

通货膨胀收入也是财政收入的一种类型。()

★考核知识点: 通货膨胀收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财政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形式还可以有铸币收入(或铸币税)和通货膨胀收入(或通货膨胀税),我国目前还没有计算这种收入。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都高于低收入国家。()

★考核知识点: 各国财政收入差距的规律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比重亦是如此。

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这些国家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范围最大。()

★考核知识点: 北欧的财政收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这些国家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范围最大,而美国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美国为联邦制,政治体制倾向于分权,而且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费水平较低。

政府对公共物品定价不能采取利润最大化原则,所以,使用费一般不能全部弥补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成本。()

★考核知识点: 使用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收费还有少量的其他收费,如罚没收入和捐赠收入等。使用费实际上是政府模拟私人物品的定价方式收取的公共物品的价格,以便回收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使用费模拟市场价格,但又不同于市场价格,因为政府对公共物品定价不能采取利润最大化原则,所以,使用费一般不能全部弥补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成本。

政府基金支出根据基金收入情况安排,自求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

★考核知识点: 政府基金支出的原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使用”。基金支出根据基金收入情况安排,自求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当年基金预算收入不足的,可使用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安排支出;当年基金预算收入超出预算支出的,结余资金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各项基金按规定用途安排,不得调剂使用。

近年土地出让收入的大幅增长,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全口径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考核知识点: 土地出让收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土地出让收入构成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体,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14239.7亿元,同比增长43.2%,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77.7%;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29397亿元,同比增长106.4%,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1.4%。可见,近年土地出让收入的大幅增长,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全口径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的税收对所有纳税人的影响是相同的。()

★考核知识点: 税收中性的内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简单地说,是指在征税过程中不应或尽量减少对纳税人带来应纳税款之外的超额负担。

“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是注定不变的,那就是纳税与死亡。”这一观点是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出的。()

★考核知识点: 税收原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这样说过:“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是注定不变的,那就是纳税与死亡。”而如今,这句话或许应该重新措辞:“人生只有两件事是注定不变的,那就是死亡和税制改革。”

税负转嫁的前转方式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进货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商。()

★考核知识点: 税负转嫁的前转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很多税种都与商品或商品价格密切相关,大量的税收以价内税或价外税的方式课征。作为从事特定经营活动的纳税人,往往可以抬高已税商品的价格并把这类商品销售出去,从而把该商品所负税收转移给下一个环节的经营者或消费者。

对劳动所得征税,将导致劳动供给增加。()

★考核知识点: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劳动所得征税的收入效用与替代效用呈反方向运动,前者刺激人们更加努力工作,后者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个人工作时间是减少还是增加,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

降低税率可能增加税收收入。()

★考核知识点: 供给学派的观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供给学派认为,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最适课税论认为所得税会产生额外负担,因为税率过高,所得税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抑制私人储蓄和投资活动。()

★考核知识点: 最适课税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经济活动存在着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应通过征收差别商品税使各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况且,所得税也会产生额外负担,因为税率过高,所得税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抑制私人储蓄和投资活动。由此可知,最适课税论是以承认商品税和所得税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为前提的。

消费税是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中新设置的一种商品课税。()

★考核知识点: 工商税制改革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1、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商品课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考核知识点: 商品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同时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长期国债通常用于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或重点建设项目。()

★考核知识点: 国债的期限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1994年起,为了使期限结构合理化,我国已经开始适量发行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同时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长期国债通常用于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或重点建设项目。

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是承认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考核知识点: 国债的资产效应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是否定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我国结合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要求,预算管理逐步实行省管县的制度,并明确取消乡级预算。()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分级分税制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结合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要求,预算管理逐步实行省管县的制度,并明确取消乡级预算,这样,实际上预算管理是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

★考核知识点: 分税制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03年10月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后从2004年开始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办法是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承担。

凯恩斯首次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冲击了古典的“量入为出”原则。()

★考核知识点: 财政赤字的合理性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凯恩斯抛弃了政府只当“守夜人”的教条,认为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弥补私人部门需求的不足,使市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首次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冲击了古典的“量入为出”原则。

在1995年以前,我国一部分财政赤字是通过向中央银行直接借款或透支弥补的。()

★考核知识点: 财政赤字融资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1995年以前,我国一部分财政赤字是通过向中央银行直接借款或透支弥补的。1995年通过的中央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向财政提供借款和透支,亦不得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当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国债间接地为财政赤字融资依然存在。

财政政策的外在时滞长于货币政策。()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政策的时滞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效果时滞(外部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就要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

 

三、名词解释

公共选择理论

★考核知识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财政

★考核知识点: 财政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强制性

★考核知识点: 财政强制性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资源配置

★考核知识点: 资源配置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头等重要的经济问题,而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外部效应

★考核知识点: 外部效应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市场失灵

★考核知识点: 市场失灵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即使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运行仍然会出现帕累托无效的情况。

公共物品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购买性支出

★考核知识点: 购买性支出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二部定价方法

★考核知识点: 二部定价方法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瓦格纳法则

★考核知识点: 瓦格纳法则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瓦格纳法则指的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税收支出

★考核知识点: 税收支出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豁免

★考核知识点: 税收豁免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延期纳税

★考核知识点: 延期纳税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延期纳税指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加速折旧

★考核知识点: 加速折旧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加速折旧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税收抵免

★考核知识点: 税收抵免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使用费

★考核知识点: 使用费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

税收的固定性

★考核知识点: 税收固定性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课税对象

★考核知识点: 课税对象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税收能力。

★考核知识点: 税收能力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能力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它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纳税人纳税能力,简称为纳税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税能力,简称为征税能力。

定额税率

★考核知识点: 定额税率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起征点

★考核知识点: 起征点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税收超额负担

★考核知识点: 税收超额负担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的受益原则

★考核知识点: 税收的受益原则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的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税负转嫁

★考核知识点: 税负转嫁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拉弗曲线

★考核知识点: 拉弗曲线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最适课税理论

★考核知识点: 最适课税理论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财政交换论

★考核知识点: 财政交换论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交换论来源于魏克塞尔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这种“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他们认为,税收通过政治程序对个人或利益集团进行分配时,应当使得国家付给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个人因纳税而损失的财富的边际效用。

税收制度

★考核知识点: 税收制度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李嘉图等价原理

★考核知识点: 李嘉图等价原理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或有债务

★考核知识点: 或有债务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增量预算

★考核知识点: 增量预算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部门预算

★考核知识点: 部门预算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部门预算是一种全面反映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既反映一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也反映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在部门一般预算中既反映预算内收支,也反映预算外收支;在预算内收支中,既反映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的预算拨款,也反映经济发展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科技部门等具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安排的资金。

收支两条线

★考核知识点: 收支两条线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收支两条线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预算管理体制

★考核知识点: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粘蝇纸效应

★考核知识点: 粘蝇纸效应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粘蝇纸效应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粘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结构性赤字

★考核知识点: 结构性赤字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财政政策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政策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税收饶让

★考核知识点: 税收饶让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四、简答题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考核知识点: 市场失灵的表现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比较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差异。

★考核知识点: 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差异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相对于私人的个别需要而言,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的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为什么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这是因为,学者们认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明他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

说明公共物品生产和提供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并不是一回事,两者可以形成多种相互交错的组合。

(1)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公共生产,如政府机关、国防等部门提供的服务属于这一类,还有垄断性国有企业提供的物品,也属于这一类;

(2)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私人生产,如政府部门从私人企业采购设备和购置办公用品,私人企业承包政府工程等,属于这一类;

(3)至于公共生产部分收费或私人生产由政府给予补贴的混合物品,则属于公共生产、混合提供或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等等。

公共定价的方法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 公共定价方法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如何解释财政支出扩张论。

★考核知识点: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皮科克和威斯曼提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皮科克和威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他们对内在因素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定上: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因此,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规模时,应该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应。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例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即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 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有何共同之处。

★考核知识点: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的关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要的社会公共需要;而且,就其本质来说,经常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满足这种公共需要以及为此而需要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另外的一种原则,即由政府无偿提供。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还要通过外交活动维系正常的国际关系。

阐述政府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

★考核知识点: 卫生医疗支出的合理性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地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如安全饮用水提供、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免疫、营养、计划生育的信息免费服务等,这是政府介入公共卫生的第一个理由。

政介入公共卫生的第二个理由,是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前提。在市场规则下,低收入者自身难以抵御卫生条件差和疾病风险的侵袭,往往会陷入“贫困的循环”。

政府介入卫生领域的第三个理由,是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阐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考核知识点: 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政府可以采用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险支出的合理性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首先,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第三,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阐述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

★考核知识点: 财政补贴的影响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将财政补贴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积极的效应。主要是: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2、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使用范围及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反而出现消极作用。主要表现是:1、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是构成长期存在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3、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成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为什么说加速折旧也是一种税收支出。

★考核知识点: 加速折旧的概念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加速折旧系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从总数上看,加速折旧并不能减轻企业的税负,但由于税负前轻后重,有税收递延缴纳之利,亦同政府给予一笔无息贷款之效。因此,这种方式同延期纳税方式一样,都是税收支出的特殊形式。

阐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比重亦是如此。

(2)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较快, 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3)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分配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集权和分权关系有直接的联系。

(4)价格。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

阐述1978-1995年间财政收支形势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财政收支的演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这一时期的财政收支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而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由于财政收入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各部门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

(3)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

(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银行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阐述公平类税收原则的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 公平类税收原则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

为什么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

★考核知识点: 税负转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负转嫁与供求弹性有关。

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可灵活调整生产数量,最终得以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出去,因而所纳税款完全可以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可行性较小,从而难以控制价格水平,税负转嫁困难。

同理,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最终决定于卖方,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税负转嫁;但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买方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税负转嫁比较困难。

为什么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

★考核知识点: 税负转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负转嫁与供求弹性有关。

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可灵活调整生产数量,最终得以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出去,因而所纳税款完全可以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可行性较小,从而难以控制价格水平,税负转嫁困难。

同理,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最终决定于卖方,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税负转嫁;但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买方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税负转嫁比较困难。

说明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税收对劳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如果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为什么供给学派认为降低税率可能会增加税收收入。

★考核知识点: 供给学派的观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供给学派认为,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因此,高边际税率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试述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

★考核知识点: 公平课税论的内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其一,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其二,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其三,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其四,主张按纳税能力来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为什么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主张“倒U型”所得税率。

★考核知识点: 最适所得税的内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适所得课税理论认为,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总体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拥有最高所得的个人适用的边际税率甚至应当是零。这一结论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同样的效率损失情况下,政府通过提高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从较为富裕者那里取得更多的收入,而通过降低最高和最低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增加这一群体的福利(效用),从而既能实现经济改进,又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商品税有哪些特点。

★考核知识点: 商品税的特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1、课征普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财产税具有哪些特征。

★考核知识点: 财产税的特征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产课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课税比较公平。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往往可以反映他的纳税能力,课税可以调节纳税人的级差收入,也合乎受益纳税原则。(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对财产的课税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限制挥霍和浪费。(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由于财产的增长需要较长时间,弹性较差,因而财产课税不能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税种,一般是作为地方税种。

所得税存在哪些缺陷,导致发展中国家不能以所得税作为主要税收来源。

★考核知识点: 所得税的缺点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得课税存在以下缺陷:(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4)同商品课税相比,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显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为了解决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双重征收导致重复征税的问题,各国采取了哪些做法。

★考核知识点: 所得税重复征税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实践中,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部分一体化。

在公司层次上,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股息扣除制。这种方法允许公司从其应税所得中扣除全部或部分已支付的股息,仅对剩下的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目前,希腊、冰岛、瑞典等国采用这种方法。二是分税率制。这种方法对作为股息分配的利润以低税率课征,而对保留收益或未分配利润课以高税率,奥地利、日本、葡萄牙过去就曾实行这种制度,德国目前仍采用这种方法。

在个人(股东)层次上,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归属制。指个人(股东)可以从其股息所得(还原成纳税前的毛所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中扣除掉公司对该股息已缴纳的全部或部分税额。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大多数OECD成员国都正在实行。二是股息免税制。在分配之前,公司来源所得按公司税率征税;分配时的股息全部(部分)课征和全部(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对股息所得按比较优惠的低税率课征,但该税率通常是单一税率。比如,奥地利采取的是部分免征制,而土耳其则采用全部免征制。三是税收抵免制。基本方法和税收支出中的抵免法相同,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加拿大、西班牙等。

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定理,对其有哪些批评。

★考核知识点: 李嘉图等价定理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反驳了李嘉图等价定理,主要反对意见有:首先,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人们总是遗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事实并非如此。第三,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人们愿意增加投资。第四,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着个人具有完全的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实际上,未来的税负和收入都是不确定的。第五,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所有的税都是一次性总量税,实际上,大多税并不是一次性总量税。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采取何种预算管理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考核知识点: 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分税改革前,我国采取财政包干制,其主要特征是,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增收或超收部分加大地方留成比例,通过多收多留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特别是富裕地区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全国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1)中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日趋下降;(2)各地方收入多了,都热衷于那些利润大、见效快的加工工业的投资,加剧了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3)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相互封锁,盲目竞争;(4)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5)各地区的包干方法多种多样,缺乏规范性。

财政收支划分依据哪些基本理论。

★考核知识点: 财政收支划分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是分层次的: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因而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2)集权与分权关系。但各市场经济国家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则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预算管理体制是政治与经济结合的最明显的体现。如果说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经济标准,那么,集权与分权关系则是政治标准。

财政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有何差异。

★考核知识点: 财政赤字的类型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自动地产生和增减的这部分赤字称之为周期性赤字。周期性赤字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决定的,它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内生变量,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增减。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结构性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考核知识点: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如果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也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量,会“自动”地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滑。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就会有一大批居民享有失业救济金和低保收入,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致猛然下降;当经济繁荣来临时,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政府就可以停止失业救济和低保支出,从而可以抑制总需求的过旺。

如何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考核知识点: 国际重复征税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限定各国惟一地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二是限定世界各国惟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三是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在发生冲突时,承认一种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其他的税收管辖权从属行使。

第三种做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现象,而且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和赞同。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则,即在出现税收管辖权冲突时,由来源国优先课征,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

五、论述题

根据垄断理论论述公共生产和公共定价的合理性。

★考核知识点: 垄断理论,公共生产和公共定价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一些垄断性企业集中在邮电、铁路、交通运输、能源以及原材料工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部门,还可以包括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属于“上游”生产部门,为其他生产部门(包括本部门)提供投入品,它们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高度连锁效应和带动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在这些部门中占据支配地位,以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部分垄断企业不属于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无需直接生产,但需要对这些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如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和医药等行业)的价格。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论述相对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提供的特点以及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考核知识点: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般而言,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定的。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

因此,政府必须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方式。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对于准公共物品,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去经营。(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补助方式包括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

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世界各国公共物品私人参与的实践正在进行,而且在不断扩展。像监狱、警察、法庭这类国家权力的象征性机构,在美国却允许举办“私人监狱”、“私人警察(私人捕快)”和“法庭私有化(私人法官)”。其具体做法是,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公共部门通过法定程序进行采购,最终向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

 

说明世界各国税制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内在原因,并解释为什么中国当前实行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

★考核知识点: 税制改革的国际经验,我国的税制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当今世界的三大主体税种分别是财产税、商品税和所得税,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交替的历史过程。

世界各国税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早期以直接税财产税为主体,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确立后,商品税成为主体税,当前所得税在各国税收收入中占重要地位。此外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并开征社会保险税。

税制演变的原因与不同税种的优缺点有关。

商品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缺点是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所得税的优点是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缺点是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累进课税方法会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

财产税的优点是课税比较公平,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缺点是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不能作为现代国家的主要税种,一般是作为地方税种。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房屋、土地等十分简单的形式,因而当时的主要税收必然是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财产税,财产税也自然成为税制的主体。

商品课税起源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盛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课税遂以空前的规模发展,并形成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发展阶段。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分工与协作的扩大和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商品课税与社会生产和消费又产生了矛盾。因而,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转而发展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并逐步取代商品课税而构成主体税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这种特点是由我国主客观条件决定的:(1)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如果勉强推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必然使税源大量流失,难以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2)流转税在征收管理上简便易行,且不受企业盈亏状况的影响,更适合我国的管理水平;(3)流转税是从价计征,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要重视商品税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由商品税为主体向财产税为主体的过渡。

 

根据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地方债务问题。

★考核知识点: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理论,我国的地方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世界银行专家Hana Polackova把政府承担的所有债务分为两类:直接债务(Direct Liabilities)直接债务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承担的债务,不依附于任何事件,是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来预测和控制的负债,如政府的内外债及由法律规定的养老金负债等。或有债务(Contingent liabilities)。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从债务风险的角度进一步划分为两种类别:显性债务(即被法律或者合同所认可的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即反映公众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上的义务)。因而存在四种类型债务: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

我国当前地方债务主要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所借的债务,我国地方债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普遍性;二是数额巨大,增长快;三是管理不统一,运作不够规范。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过去我国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借债编制赤字预算,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借款,以弥补部分建设资金的缺口。

其次,本届领导班子借款,由下一届或再下一届领导班子偿还,所以借款当时很少顾及风险问题,而且在政绩考核机制和攀比机制的推动下,产生很大的冲动力,债务规模的急剧扩大。

地方债务一旦使用不当,就会产生不良投资或无效投资,而且会造成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调。为此,要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加以防范,主要措施包括: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地方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债务人偿债责任;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

 

阐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并分析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 分级分税制,我国的分税制改革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财政包干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1)中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日趋下降,1990年为33.8%,1993年下降为22%;(2)各地方收入多了,都热衷于那些利润大、见效快的加工工业的投资,而且形成“多收、多留、多投资─多收、多留、多投资”的运行机制,加剧了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3)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相互封锁,盲目竞争;(4)地区间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贫富差距拉大;(5)各地区的包干方法多种多样,缺乏规范性。

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分级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1)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以1993年为基期,按分税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数额(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基数,基数部分全部返还给地方。同时,为了确保地方的既得利益,不仅税收返还基数全部返还给地方,而且决定1994年以后的税收返还数额还要有一定的增长。

(4)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改革根据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重新划分和关于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规定,相应地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除保留了原体制中中央对地方的定额补助、专项补助和地方上解外,新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分税制实施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问题,包括: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如何对财政赤字进行融资,据此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考核知识点: 赤字融资,央行独立性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两种常规方法。

当政府支出超过了收入就会出现财政赤字,为弥补开支时政府就必须向公众借钱,即发行国债,发行国债为赤字融资称之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务化。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这些部门暂时不用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

政府与私人不同的是,政府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可以通过货币创造方式弥补财政赤字。而货币融资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即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即中央银行将债务货币化了。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之为赤字货币化。

在1995年以前,我国一部分财政赤字是通过向中央银行直接借款或透支弥补的,这导致在198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避免赤字货币化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开始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并于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国人民银行法》指出,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制定本法。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以上表述表明,中国人民银行的运行不受财政部门的干预,不承担为财政赤字融资的职能,也无需为了降低财政部门融资成本而降低利率,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其决策必须在国务院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执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鹏作业网 » 南开19秋《公共财政与预算》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