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南开19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可做奥鹏国开全部院校作业论文!答案请添加qq:599792888 或 微信:1095258436

(一)

 

课程名称 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名称(一) 信息资源管理

(此版标注教材页码请见红色字体页码)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凯、宋克振、周朴雄

版次 2007年10月第2版

教材名称(二) 信息资源管理

(此版标注教材页码请见蓝色字体页码)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凯主编

版次 2013年第3版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参考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 信息概述

重点理解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理解不同研究者对信息的定义。

理解信息的类型。

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  信息资源

重点理解信息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

理解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了解信息资源的类型。

第三节  信息资源管理

重点理解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思想。

重点理解马钱德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重点理解卢太宏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认识。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形成的社会背景。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理解孟广均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思想。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信息资源过程管理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一、重点理解信息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二、重点理解信息采集的途径。

三、理解信息源的定义。

四、理解信息源的类型。

第二节  信息加工与组织

重点理解信息加工组织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信息加工组织的主要步骤。

第三节  信息存储与检索

重点理解信息存储的要求。

重点理解信息检索的意义。

理解信息存储的作用。

了解信息存储的主要技术性能。

了解信息检索的类型。

了解信息检索的程序。

第四节  信息服务

重点理解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应有的要素。

重点理解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

理解信息服务的原则和类型。

理解信息服务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第一节 信息政策

一、重点理解信息政策的相关概念。

二、理解信息政策的作用和特征。

三、理解《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日本信息政策的特点。

五、理解1991年公布的《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政策》的政策要点。

六、理解1991年以“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六号”的形式公布《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政策》,阐明12个方面的政策要点。

 

第二节  信息法规

重点理解信息法规的相关概念 。

重点理解信息环境与信息法规的关系。

重点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第四章  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与评价

第一节  信息资源配置

重点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意义。

重点理解中信息资源配置中应处理的下述关系:(1)信息资源共享与知  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2)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和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

第二节  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

重点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重点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

理解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

理解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法。

第三节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形式。

第四节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

重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

重点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

理解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的必要性。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

第一节  信息资源采集技术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类型。

理解信息资源采集的含义。

理解文本生成的技术类型。

了解图像扫描的主要设备。

第二节 信息资源压缩技术

重点理解实现信息资源压缩技术的必要性。

重点理解衡量数据压缩技术的标准 。

第三节  信息资源存储技术

重点理解各类信息存储技术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理解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

第一节  标准化概述

重点理解标准化的定义和标准化的意义。

理解标准的定义及其要素。

理解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第二节  标准化实施

理解标准化原则。

第三节  信息资源标准化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主要类型。

理解用于通用文件格式标准化的国家标准。

理解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

了解数据通信与开放系统互连标准

了解软件工程国家标准

第七章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概述

一、 重点理解系统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

二、 重点理解信息系统在功能上的发展。

三、 理解不同类型系统的分类。

四、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五、 了解信息系统在系统构架上的发展

第二节 信息系统规划阶段的管理

一、 理解实施信息系统战略的目的。

二、 了解信息系统战略的规划过程。

三、 了解信息系统项目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三节 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管理

一、 重点理解信息系统质量标准和信息系统开发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 重点理解控制信息系统质量的主要措施。

三、 重点理解信息系统开发中文档的作用。

第四节 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管理

重点理解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必要性。

理解信息系统评估的实施步骤。

了解信息系统质量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了解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信息产业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信息产业的构成

理解信息产业的界定。

理解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的划分。

第二节 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

重点理解信息技术进步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

理解信息技术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第三节  信息产业的特征与作用

重点理解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智力、技术密集型产业。

重点理解信息产业是一种高渗透型产业。

重点理解信息产业对对国民经济基本资源的替代作用。

理解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理解信息产业对社会财富的增值作用。

第四节 信息产业管理

理解信息产业的两种管理模式。

第九章 市场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节 市场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重点理解市场信息的定义和市场信息的特点。

第二节 市场信息资源形式

理解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 。

理解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 。

理解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

第三节  市场信息资源的搜寻、选择和利用

重点理解市场信息资源搜寻的几种途径。

理解市场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重点理解国家市场信息系统的职能。

理解国家时称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步骤。

 

 

期末综合复习资料

 

 

Ⅰ、单选题(共十题):

1、“权威、垄断”是对(  )类信息源特点的具体描述。

★考核知识点:组织机构信息源的特点。

★解题思路:比较辨析信息源的不同类型(包括个人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据库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的特点。

课件1、2章P61   参见课件1、2章P61  选B 组织机构信息源

A个人信息源              B组织机构信息源

C文献信息源              D数据库信息源

2、信息检索的类型,按照按()的要求,可分为:回溯检索;定题检索。

★考核知识点:信息检索的类型(按照服务方式的不同)

★解题思路:熟记信息检索的3种类型(按用户提问的不同、按检索手段的不同、按照服务方式的不同)

课件1、2章P78   参见课件1、2章P78  选D服务方式

 

A用户提问

B检索手段

C检索历史

D服务方式

3、广义的信息()概念泛指以产品和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

动,既信息服务业范围内的所有劳动。

★考核知识点:信息服务的定义

★解题思路:辨析广义信息服务和狭义信息服务

 

课件1、2章P81   参见课件1、2章P81  选A信息服务

A信息服务             B信息加工

C信息存储             D信息检索

4、其基本思想是搜集信息以支持企业的运行。该方法通过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对()的定义。

★考核知识点: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定义

★解题思路:区分记忆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参见幻灯片第11章p13选B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A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ISP) B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D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5、信息资源的配置()的配置是指是指信息资源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上的配置。

★考核知识点:信息资源配置的含义

★解题思路:辨析信息资源配置(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合理配置)

 

参见幻灯片第四章p6 选C

A空间配置       B数量配置

C时间上的配置   D 质量配置

6、能直观地引导高级管理者纵观整个企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

★考核知识点: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含义

★解题思路:熟记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含义

 

参见幻灯片第11章p14选A优点

A优点 B 不足

 

7、提供一种建立企业信息战略规划与组织战略相关联的方法,将组织战略转化为信息系统战赂是对()的定义。

★考核知识点: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的含义

 

★解题思路:熟记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的含义

 

参见幻灯片第11章p13选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A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ISP) B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D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8、通过与高级管理者的交流,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企业问题,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这些关键成功因素来决定信息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别,并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掘新的机遇是对()的定义。

★考核知识点: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含义

★解题思路:熟记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含义

 

参见幻灯片第11章p13选D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A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ISP) B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D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9、提供一种建立企业信息战略规划与组织战略相关联的方法,将组织战略转化为信息系统战赂是对()的定义。

★考核知识点: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的含义

 

★解题思路:熟记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的含义

 

参见幻灯片第11章p13选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A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ISP) B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D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0从效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

非平凡过程是对()的定义。

★考核知识点:数据挖掘的定义

★解题思路:熟记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借助电子或光学手段的信息资源管理热点技术,如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等10个。

参见幻灯片第十章p16 选A数据挖掘

A数据挖掘 B信息采集

C 信息检索 D数据采集

 

Ⅱ、简答题(共十五题)

一. 试分析信息服务的基本要素。

★考核知识点:信息服务应具有五个要素

★解题思路:熟记信息服务应具有的五个要素

 

ppt第1-2章P83       参见ppt第1-2章P83

开展信息服务应具有五个要素:

信息源

信息用户

信息服务机构

信息服务设施

信息服务方法

二.  试述衡量数据压缩技术的主要标准。

★考核知识点:衡量数据压缩技术的标准有三方面

★解题思路:了解压缩编码的评价(包括衡量数据压缩技术的标准)

 

ppt第五章P19  参见ppt第五章P19

衡量数据压缩技术的标准有三方面:

压缩比,

压缩算法,

恢复效果好。

三. 简述信息系统质量标准和信息系统开发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考核知识点:信息系统质量标准和信息系统开发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解题思路:

记忆1.整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影响质量的因素有?

2. 构成高质量系统的必要条件?

3.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在项目一开始就变得十分重要。

教材P184、P186 参见教材p199-201

一个美国公司曾经对造成信息系统质量问题的各种错误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编程错误占25%,系统分析和设计错误占45%,程序修改错误占20%,文档错误占7%,其他错误占3%。从以上统计结果可看出,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质量、编程质量、测试质量和文档管理质量,其存在于整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优异的程序质量是构成高质量系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的错误涉及面广,是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错误。系统分析阶段隐藏的错误,在后面各阶段修正所需费用呈指数型上升:在系统分析阶段修正所需费用为1,拖到系统设计阶段修正,则需要4倍的费用,在编程阶段修正需要16倍的费用,而拖到运行阶段再修正,则需要30倍的费用。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在项目一开始就变得十分重要。

 

四、 简述霍顿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

★考核知识点:霍顿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

★解题思路:

记忆1、霍顿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内容。

2、他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属于资源管理,需熟记其中“资源”的定义。

3、可列举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论著,相关思想等。

 

教材P12-13    参见教材p12-13

1979年曾担任美国联邦日常文书工作委员会信息管理研究指导者的霍顿(F.W.Horton)率先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概念,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他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属于资源管理,是把资源管理的概念拓展应用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上的结果。他还指出:“资源”既可以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亦可以指支持工具,包括信息设备、人员、资金、环境等。霍顿的论著主要有《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与案例》(1979年)、《信息管理手册:使信息资源管理变为易事》(1982年)、《公共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10年的进展》(1985年)等。霍顿还编写出不少通俗读物,为信息资源管理在全球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 试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

★考核知识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

★解题思路:

1、列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6个组成要素(硬件、软件、数据(库)、通信网络、人和程序规则)

2、写出每个组成要素的定义,可稍作展开。

 

教材P163   参见教材p180

计算机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通信网络、人和程序规则组成。

 

1)硬件

 

硬件由完成输入、处理和输出活动的计算机设备所构成。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PC摄像头、数码相机等。处理设备包括CPU、内存和外部存储设备。输出设备包括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和音箱等。

 

2)软件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允许计算机处理工资表、将账单送交顾客、给经理提供信息,以便增加利润、减少费用和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3)数据库

 

数据库是事实和信息的有机集合。一个组织的数据库可以包含关于顾客、职工、库存、竞争对手的销售信息等事实和信息,以及其他的内容。数据库是信息系统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部分。

 

 

4)通信网络

 

通信允许组织将其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形成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有三种主要形式: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局域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的知识见相关章节或相关书籍)。企业利用局域网和企业内部网将企业的计算机资源、信息资源有效地实现共享;利用企业外部网同其价值链或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

 

5)人员

 

人员在大多数信息系统中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员可以分成专业人员和用户两大类。

 

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包括所有的从事管理、运行、编程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人员。用户是经理、决策者、职工以及其他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用户包括金融主管人员、市场销售代表、生产操作人员和其他人。一些用户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6)程序规则

 

程序规则包括战略、政策、方法和规则,操作人员根据这些来操作信息系统。例如,一些程序规则描述了什么程序被运行或执行。另一些程序规则则描述谁有访问数据库中某些确定数据的权限。还有一些程序规则描述万一发生灾难时,如火灾、地震和飓风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六. 简述卢泰宏对IRM研究的主要成就。

★考核知识点:卢泰宏对IRM研究的主要成就

★解题思路:

1、了解卢泰宏提出IRM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管理

2.阐述“集约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教材P19   参见教材p18

1993年,中山大学的卢泰宏教授在其所著的《国家信息政策》一书中指出:尽管关于IRM的阐释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众所一致的,即IRM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管理。他还在书中指出:“集约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信息管理对象的集约化,即IRM意味着对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人、机器、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指管理手段和方式的集约化,即IRM是多种管理手段的综合。

 

七、阐述信息加工组织的目的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信息加工组织的目的和要求

★解题思路:熟记信息加工组织的3个目的和4个要求

 

ppt第1-2章P66    参见ppt第1-2章P66

信息加工组织的目的:

减少信息流的混乱,使信息有序流动。

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

节省社会信息活动成本。

信息加工组织的要求:

信息内容有序。

信息流动方向明确。

信息流动速度适度。

信息质量优化。

 

八、简述信息系统开发中文档管理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信息系统开发中文档管理的作用。

★解题思路:熟记信息系统开发中文档管理的7个作用。

 

教材P188-191   参见教材p202-203

 

在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阶段,文档是项目组内各类人员之间及组内外各部门的通信手段,也是观察、控制、协调开发过程的依据。在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文档也是系统运行管理的记录、系统维护的依据。

具体来说文档有以下7种沟通作用。

 

(1)用户与系统分析人员进行沟通。这类沟通主要通过系统开发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报告、系统分析说明书等文档。这些文档的最后文本体现双方的共识。

 

(2)系统开发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开发期的沟通。这类文档主要有系统开发计划、系统开发月报及系统开发总结报告。这些文档明确了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可用资源及约束,这也是工作考评的依据。

 

(3)前期开发人员与后期开发人员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通过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等各个开发阶段的文档。这些文档保证了各开发阶段的顺利衔接,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

(4)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沟通。测试人员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开发合同、系统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等文档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写成系统测试报告。

 

(5)开发人员与用户在系统运行期间进行沟通。主要通过用户手册和操作手册。

 

(6)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的沟通。主要通过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和系统总结报告。

 

(7)用户与维护人员在系统运行维护期间的沟通。用户在系统运行期通过系统运行日志,记载系统运行情况,形成运行报告,提出修改建议,维护人员根据确认的修改建议和系统开发中的文档维护系统。

 

九、国外学者的管理哲学说是。

★考核知识点:马钱德、克雷斯林、史密斯、梅德利的管理哲学说

★解题思路:辨析马钱德(D.A.Marchand)和克雷斯林(J.C.Kresslein)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改进机构的生产率和效率有独特人事的管理哲学。”而美国学者史密斯(A.N.Smith)和梅德利也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

 

 

参见教材p17

管理哲学说

 

该派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哲学或者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钱德、克雷斯林、史密斯、梅德利等。

 

1988年,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马钱德(D.A.Marchand)和克雷斯林(J.C.Kresslein)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改进机构的生产率和效率有独特人事的管理哲学。”而美国学者史密斯(A.N.Smith)和梅德利也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比管理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它可能被认为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

 

十、信息系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考核知识点:信息系统的质量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解题思路:阐述信息系统的质量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1)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满足用户需求,2)系统程序要按设计规格正确运行

 

 

 

参见教材p199

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一类属性和特性的统称,这些属性和特性涉及其满足规定的或隐含的需要的能力。在质量管理中,质量被定义为“用户的满意程度”。根据这一定义,可以认为信息系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必须符合和满足用户需求

 

这一方面是涉及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质量。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成果只有符合用户的需求,才能满足用户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系统所解决的问题才能确定是用户所需要解决的。否则,系统设计再先进、功能再强大,也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不能使用户满意。

 

2)系统程序要按设计规格所说明的情况正确运行

 

这是强调系统的程序质量。程序符合设计规格,才能给问题以正确的解答。虽然系统设计能够符合用户的需求,但程序不能实现设计的要求,则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给用户提供满意的系统。

 

十一、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信息的功能。

★考核知识点:信息的功能(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

★解题思路:信息的四个主要功能(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

 

 

教材P7-8  参见教材p7-8

根据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利用过程和发挥作用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信息的主要功能归

纳为以下几项。

1.经济功能

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本身就具有经济功能。信息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功能。    现代理论认为,除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要素外,信息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信息的生产力功能是在信息要素和信息技术要素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实现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信息可以有效改善其对生产力各个要素施加影响的条件。如农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种田、植树,收益倍增。因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现代国家信息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一个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信息还具有直接创造财富、实现经济效益放大的功能。信息不但本身就是财富的象征,而且可以通过流通和利用直接创造财富。其主要途径可以归纳为:运用信息可以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创造财富;使用信息取代劳动力、资金、材料等资源创造财富,实现经济效益倍增;直接让信息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中创造财富;通过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创造财富。

2.管理与协调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物质和能源不断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流和能源流的运动表现为相应的信息的运动,即信息流的运动。信息流反映物质和能源的运动,社会正是借助信息流来控制和管理物质能源流的运动,左右其运动方向,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益。    具体到一个企业,信息的管理与协调功能主要表现为协调和控制企业的5种基本资源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这5种资源包括人、财、物、设备和管理方法(即所谓的“5M”),它们都是通过有关这些资源的信息(如记录在图纸、账单、订货单、统计表等上的数据)来协调和控制的。例如,在企业活动中,伴随着物质和能源的输入,反映上述5M资源的信息流就会以相互联系的方式扩散和活动,并最终作用于物质流和能源流的协调并控制其活动,从而导致优质、高产的产品或服务输出。由此可见,信息的管理与协调功能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传递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目的,有效管理5M资源;调节和控制物质流和能源流的数量、方向和速度;传递外界对系统的作用,保持企业系统的内部环境稳定。

3.选择与决策功能

 

选择与决策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信息的这种功能广泛作用于人类选择与决策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优化其选择与决策行为,实现预期目标。信息的选择与决策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信息就无任何选择和决策可言;没有信息的反馈,选择和决策就无优化可言。一个典型的选择(或决策)遵循这样的程序:针对某一目标,考虑所受的条件限制和其他约束,从几种可能的方案中做出一种选择。选择单元中的目标、限制条件、多种方案都必须依赖信息的支持。而当一次选择成功之后,还必须依赖反馈信息不断修正,才能达到选择和决策结果的优化。

4.研究与开发功能

信息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信息的科学功能的具体体现,即在人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具有激活知识、生产知识的功能。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掌握方向,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生产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发挥这一功能的信息基本上是科学技术信息。    以上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了信息的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场合,这些功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并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信息给人的印象是其功能千差万别、变化无常。其实,它们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形式,致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提法而已。

 

十二. 简要分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考核知识点: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解题思路:阐述信息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四大地位和作用:

1.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核心内容

2.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基础

3.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4.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结构具有软化作用

教材P220-223  参见教材p230-232

从信息产业的特点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信息产业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人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创造信息财富,改善生活质量。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资源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竞争方式乃至国际关系。因此,信息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核心内容

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形成与发展,在微观上表现为单位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物质、能源消耗的比重减少,而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耗的比重增加;在宏观上表现为,GNP中信息产业所占比重和社会就业人口中信息劳动者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上述比重达到一定数值,如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产值均已接近或超过GNP的50%,中等发达国家也达到了25%~40%,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业一般都在GNP的25%以下。可见对一个国家来说,没有相当发达的信息产业,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更谈不上信息社会的到来。    2.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基础

在工业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战略资源是资本。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都很不景气,开始成为“夕阳工业”。然而信息产业却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以很快的速度递增。如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设备及服务)从1990年的3470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6800亿美元,增长了约1倍,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美国经济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已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战略资源已不是资本,而是信息与知识。    3.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凭借自身的强大生命力,迅速从传统产业中独立出来,并猛烈地冲击着原有的产业结构,成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展的先导。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信息产业还是促进其他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各种高技术功能的实现,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其他高技术产品都必然以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其部件和功能子系统。这样,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

4.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结构具有软化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基础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是,世界经济模式正由以往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从以生产重、厚、长、大的重型化“硬”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向以高效而智能化的知识生产和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件化经济结构时代过渡。这种经济结构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软化。软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比重中上升,硬产业比重下降。    (2)就业结构软化。就业人口中从事农林和制造业的蓝领工人人数不断下降,而从事经营管理、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等“软职业”的自领工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3)消费结构软化。人们的消费重心正从对商品的多少、大小、轻重等硬性需求转向美观、轻巧和质量等软性需求,从对物质、能量等硬件商品的单一需求转向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双重消费。文化娱乐、学习、旅游等精神生活在消费支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4)投资结构软化。其一,整个国民经济总投入中对软产业的投资比重不断增加;其二,投资趋向软化,即现代经济活动的投资正由大工程、先进设备、基建项目等“硬投入”逐步转向人才、智力、信息、服务等“软投入”方面。    (5)贸易结构软化。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信息商品化和信息市场的发展,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贸易已变得与物质产品的贸易一样重要。此外,还有大量的信息贸易活动隐含在技术转让、设备引进、人才交流等经济活动中。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信息资源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对象和贸易手段。

十三. 简要分析信息系统战略的规划过程。

★考核知识点:分析信息系统战略的规划过程

★解题思路:说明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部分,五个环节,系统开发阶段可细分三个环节。

 

教材P169-170    参见教材p185-187

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观点,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部分,五个环节。即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开发阶段、系统运行维护阶段,其中系统开发阶段又细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环节。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意味着规划一个组织的未来战略,也就是,组织将要发展的方向。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讨论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讨论组织的信息系统如何同组织的商业战略规划相结合,各种规划方法,信息系统战略的工作内容、特点等。

 

企业商业和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和商业规划正逐渐同支持企业规划的信息系统规划联系起来。但是,随着对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视程度增加,信息系统规划实际上引导着商业战略。    1)企业商业战略规划过程    商业战略规划是公司执行官们企图回答该公司的“诸如公司目前的地位状况,公司将要处于的地位状况,以及为达到目的所要做的工作”等问题的过程。一个典型的战略规划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并且战略规划不断地被更新。组织中方方面面的许多人都参与战略规划的制定,完成的所有预测和分析都汇总,形成一个总体的战略规划。一旦战略规划被制订,它将指导组织的所有过程,所以组织中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参与和协调他们的行为。因此,市场战略规划和生产战略规划必须服从总体战略规划。    2)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被如此紧密地同一个组织集成在一起,以至于几乎所有规划的变动都需要新的信息系统或对已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另外,信息系统本身经常是组织系统战略规划制订的推动力。如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公司(如Amazon.corn,eToys.com等),而已有的公司因为新的技术也改变了他们的竞争方式。在其他的情况下,有信息系统技术提供的机会已经导致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企业、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信息系统和它们带来的商机正在大多数组织的战略规划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虽然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总是组织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时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涉及整个组织。通常在信息系统的主管的建议下,顶级管理层将批准一个重点项目来规划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不像正在进行的规划,一个专门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可能每五年左右批准一次,取决于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十四、简述控制信息系统质量的主要措施。

★考核知识点:控制信息系统质量的主要措施

★解题思路:对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个措施);各开发阶段结束时,立即进行阶段审查,把好质量关(7个措施)。

 

教材P186-187   参见教材p201-202

 

质量管理也称作质量保证,是指所有那些保证产品或服务将满足给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这些活动即质量控制,其是特殊的方法,即通过监视特定项目结果来决定它们是否按照相应的标准,以及确定消除令人不满意的性能的原因的措施。    一般说来,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和措施,对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严格挑选项目组成员    项目组人员的素质是保证信息系统质量的基本前提,他们除了熟悉本职业务和本行技术之外,还应能在较长的开发期内善于与人合作。  2)加强培训工作  在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和开发技术的培训。    3)正确选择系统开发策略与方法    正确的开发策略与方法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条件,在项目开发之前,应结合项目特点(如项目的规模、项目的结构化程度、用户的信息技术水平),确定开发策略,选择开发方法,如结构化方法、原型法等。    4)设立质量控制点(里程碑)    分别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阶段设立质量控制点。各开发阶段结束时,立即进行阶段审查,把好质量关。例如:    (1)规划阶段。系统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系统开发的基础条件?项目计划安排是否切实可行?    (2)系统分析阶段。现行系统的描述是否正确?新系统功能是否明确?新系统逻辑模型是否合理?子系统的划分是否合理?    (3)系统设计阶段。软、硬件选型及网络方案是否合理?模块的划分是否合理?数据库的设计是否合理?信息规范化程度如何?    (4)系统实施阶段。程序的结构化程度如何?程序的正确性如何?测试方案及用例是否完整?测试报告是否规范?技术指标考核情况怎样?    5)建立严格的文档管理制度    在开发过程中认真建立各个阶段的文档资料,全面跟踪和记录开发活动,做好软件版本的控制,并使软件的版本与文档一致。  6)建立集体评议制度  集体评议的目的是及早发现系统开发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集思广益,充分交流思想,保持整个系统协调一致。    7)配置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    除了整个开发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需具备质量意识外,最好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来专门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十五、试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

★考核知识点: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

★解题思路: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3个)

 

教材P92   参见教材p79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华中师范大学的娄策群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1)载体形式与传递方式的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型文献信息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因此,信息以纸张为载体、用邮寄方式传递的局面也随之被打破,增加了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和电话、传真、网络等传递方式。目前,以印刷型信息资源、光盘型信息资源、网络型信息资源为主且这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印刷型信息资源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光盘型信息资源和网络型信息资源的数量El益扩大。    2)内容的拓展与数量的增大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生产周期缩短,信息资源数量迅速增长;以前难以生产的信息内容现在能容易地生产出来,以前无用的信息现在能成为有用的信息,以前无法利用的信息现在可成为能够方便地利用的信息,从而使信息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网络型信息资源包括网络上的非正式信息交流,如电子邮件、电子布告牌、网络专题小组讨论、网络会议,其信息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文化教育、政策法规、求职求学、房产物价、股市利率、娱乐消遣、医疗保健、旅游观光等方面。    3)分布的分散且不均衡    如今,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异常分散,数量众多的信息资源广泛地分布在各类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大部分家庭中。信息服务部门的信息除了来源于出版社、报刊编辑部、新华书店和图书进出口公司外,还可以来自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数据库开发公司、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专业学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甚至某些个人也利用信息网络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其他信息,成为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来源之一。信息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随之加大。

 

 

Ⅲ、论述题(共9题)

一、试分析、比较缩微存储技术与光存储技术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缩微存储技术与光存储技术的特点

★解题思路:区分记忆信息资源存储技术的5种技术(一、纸张存储技术、

二、缩微存储技术、三、声像存储技术、四、磁存储技术、五、光存储技术)

 

第五章课件P25 参见ppt第五章P25

缩微存储技术是利用摄像技术将印刷品上的内容缩微拍摄在胶片上予以保存的技术。微缩存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计算机输出微缩胶片;(2)计算机辅助微缩检索系统;(3)计算机输入微缩胶片;(4)激光全息照片;(5)微缩传真。缩微存储技术的优点是:存储密度高。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保存时间长。便于将非规范的原始文件转化成为标准化的规格。缩微存储技术缺点:必须借助于特定的阅读设备。缩微制品的存储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作为信息存储设备,光盘系统有如下特点:与硬盘相比,具有可拆卸性,容量相当;驱动器和盘片比较便宜,但读写速度慢。与磁带相比,具有容量大,随机存取性强的特点。激光头与介质无接触,不受环境影响而退磁,信息保存时间长。

 

二、论述并分析信息系统在功能上的发展过程。

★考核知识点:信息系统在功能上的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信息系统的发展的:事物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经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教材P164-165  参见教材p180-182

信息系统的发展是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设备的速度越来越快、存储能力越来越大、输入和输出功能越来越强,从而使得信息系统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和输出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强。而软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功能越来越强。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事物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1)事物处理系统(TPS)    自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一出现,计算机被用来完成通用的商业应用。许多早期的信息系统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这是通过使许多日常的、劳动力密集的商业系统自动化来实现的。最早计算机化的商业系统是工资系统,早期的工资系统能生成职工的工资表和工资总账。同时,其他的日常应用,包括顾客账单和库存控制,也实现了计算机化。因为这些早期的信息系统操作和处理日常的事务,它们被称作事物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ingSysterns,TPS)。通过形式的改进,这些事物处理系统在许多现代组织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事物处理系统反映了信息概念和技术在日常的、重复的、往往是通常的商业事务中的应用。

2)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管理的报告为其代表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早期的报告是周期地产生的,按每日、每星期、每月或者每年。因为它们是依据计划而产生的,它们被称作进度报告。这些进度报告帮助经理们履行他/她们的职责。例如,一个工资成本的汇总报告可能帮助一个会计经理预测将来的工资成本。随着其他的经理懂得了这些报告中所包含信息的价值,MIS开始在整个管理层发挥效益。例如,最初为会计经理产生的工资总成本可能对一个生产经理也是有用的,能帮助他/她监视和控制劳力和工作的成本。其他的进度报告能有利于其他各个部门的经理来控制顾客信用、供应商付款、销售代理的表现、库存水平等。

3)决策支持系统  到70年代和80年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导致了信息系统投资减少但功能更强大。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开始利用微机来完成各种任务;他们不再仅依靠信息系统部门来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在这个期间,人们认识到计算机应当用来支持决策制定的各个方面。这种类型的系统,称作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支持和辅助特定问题决策制订的各个方面。DSS比仅仅产生报告的MIS系统功能强。一个DSS能提供直接的帮助来解决一个传统的MIS所不解决的复杂问题。许多这类的问题是独特的,不是直截了当的。例如,一个汽车制造商想要决定修建一个新的汽车制造厂最佳的地点,或者一个石油公司要发现一个最好开采石油的地点。传统的MIS几乎不能用来解决这些类型的问题;而一个DSS可以通过建议各种方案来提供帮助,辅助最终决策的制定。但特别要注意,DSS是辅助决策,其本身不能作任何决策,决策最终还是由人来制定。

4)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IDSS)    IDSS是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引入DSS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DSS)    GDSS是把计算机处理、数据通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以支持决策者之间的通信,以各种形式传输数据、表示信息,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的计算机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6)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IS)    EIS是专用于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获取和运用有关信息,以支持决策为主要任务的信息系统。

7)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    设计用来模拟专门领域的人类专家的问题一解答活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就叫专家系统。人类专家以拥有广泛的问题领域的知识而著称。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为了达到一个与之可比的表现水平,人类专家的知识域就必须被捕获并体现在这个软件系统里面。由于领域知识在求解中的核心性,专家系统也被称为基于知识的系统。

8)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中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

 

三、试论述信息系统在系统框架上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信息系统在系统框架上的发展。

★解题思路:信息系统在系统框架上的发展:包括1)主机一终端模式、2)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3)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4)基于Web的信息系统(Web Information System,WIS)

 

 

参见教材p182-183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模式已经经历了从主机一终端模式到c/s模式,一直到现在逐步扩大使用的B/S模式,形成WIS的新的发展趋势。

1)主机一终端模式  主机一终端模式或集中模式也是大型主机的结构,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向网络发展,实现信息共享的一种早期解决方案。这是一种集中计算环境,它的结构使用大型主机作为服务器集中化管理,通过终端来访问数据。在集中模式下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完全依赖于主机服务器,客户端每个请求都需要在服务器处理,然后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所以对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极高。而且,其性能将受服务器和终端客户间带宽和网络繁忙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处理大文件时,响应较慢。应用程序不能利用客户机的处理能力,而只能提交请求并显示响应。此模式的优点是系统稳定、易于维护,缺点是对主机资源要求过高,对大规模应用支持不够,难于实现跨硬件和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同时终端机应用任务简单,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全面采用c/s。c/s是分布式计算环境,其结合大型主机结构及网络工作组二者优点,以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为中心,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向客户机提供应用所需的数据支持;在客户端运行应用程序,功能主要是管理用户接口,处理应用逻辑,产生向服务器发送的数据库请求,并从服务器接受结果。c/s模式既充分地共享服务器的资源,同时也使客户机的本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负载在客户与服务器间得到合理分配,使得大规模、网络化的应用成为可能。

3)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    随着因特网技术和应用的迅速发展,B/S模式,亦Web应用模式逐渐发展和普及。B/S模式是在c/s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利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采用浏览器一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一数据库服务器3层结构,数据信息以网络页面的形式传输。由于其客户端利用了目前作为标准配置的浏览器,充分利用了因特网的网络资源,与传统的c/s模式相比,其具有更简单、更低成本、能提供更多信息等诸多优势。因此,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架构——WIS(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    B/S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所有应用服务都有专门的应用服务器处理,既减轻了数据服务器的处理负担,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使用数据服务器,支持不同的应用以及大规模用户的应用。而浏览器作为客户端,既避免了系统客户端维护管理与升级的困难,又能同门户网站无缝地相结合,使用非常方便,成为信息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

4)基于Web的信息系统(Web Information System,WIS)    WIS是采用B/S模式的信息系统,其运行机制是Web服务器端实现业务规则,数据库服务器实现数据支持,而用户端界面将全部是web浏览器页面,用户从浏览器端向服务器端提交服务请求,服务器将处理结果通过网络返回浏览器端。通过一个浏览器可以访问多个应用服务器,形成点到点、多点到多点的结构模式。使用浏览器与某一台主机或系统进行连接,并不需要更换软件,或是再启动另一套程序,所以用户界面具备友好性和一致性,易于操作。服务器方还结合其他局域网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其他较为复杂的业务规则和用户界面处理。而开发人员也只需将注意力集中于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端后台的应用,而通过提供不同的页面省去了客户端前台交互界面软件的开发,节省了开发费用和时间。由于开发环境相对独立于用户的前台应用环境,提高了系统应用的跨平台性,也便于用户群的扩展、变化,以及应用系统的管理和软件的安装、升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WIS跨平台的优势被广泛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GIS中。

 

四、阐述市场信息资源的搜寻方式与利用原则。

★考核知识点:市场信息资源的搜寻方式与利用原则

★解题思路:一、市场信息资源的搜寻方式:1.搜寻、2.选择与成本信息搜寻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3.国际市场信息选择;二、市场信息资源的利用:1.从全局把握、2.进行市场预测、3.把握时机、4. 建立反馈渠道、5.市场信息必须经过处理。

 

教材P288-290  参见教材p297-299

答:一、市场信息资源的搜寻方式:

1.搜寻    由于市场价格离散,或信息分布的离散,信息需求者的搜寻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搜寻方式有:(1)交易区域化是最为古老的搜寻方式之一。在唐朝以前,市场制度规定买卖者不得在集市范围之外或者非集市时期进行市场交易,进入集市的商贸向政府交税。    (2)专业贸易商的出现是对搜寻方式的一个发展,潜在的买卖者通过专业化贸易商的集中专业贸易活动得到相互需要的市场信息或信号。    (3)广告,特别是分类广告,是买卖者相互交换信息的现代方式,也是现代人信息搜寻的主要方式。    (4)信息资源共享。两个买主相互之间比较价格,事实上就是在共享各自搜寻到的价格信息。    .    (5)直接走访。如走访商店,对市场行情进行实地调查等。    (6)专业或非专业化信息机构或个体。包括信息公司、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等这类机构,也包括自由信息经纪人、媒婆或红娘等。    (7)通信搜寻。例如电话咨询、函件求职等。    (8)在互联网上查询所需的信息。

2.选择与成本信息搜寻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由于成本的制约,当事件所涉及的预期收益或风险损失很小时,人们在信息搜寻方面的努力不多;当不确定性所涉及的经济利益较大时,人们会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但搜寻的成本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因此,信息搜寻通常是适度的。  3.国际市场信息选择  国际市场信息的特点具有来源的广泛性、渠道的多样性、相关性、时效性、累积性(历史资料)、障碍性。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的场所,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所以它除了包括市场信息的内容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政治信息    政治信息包括:国与国之问的政治制度及友好情况;某国内部各政党间的政治见解,政局稳定状况,政策变化等;各国对外来投资和外来商品所持的态度,各国政府对进口的控制情况,各国政府对外汇管制状况及对价格和租税的限制等信息。    2)经济信息    国际市场的经济信息,既包括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包括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它直接关系到国际市场容量大小和市场状况。国际市场信息包括以下几方面:总人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年龄分布,地区分布;国民总收入、人均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通货膨胀率;顾客对产品的设计、视觉、包装及服务的要求;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该国所处阶段;销售渠道结构,运输设备和通信设备状况,信贷、保险、金融机构的情况,商业习惯,广告服务机构状况,市场咨询机构及地理及气候情况等。    3)文化信息人的需求不仅受收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文化方面的信息应包括: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的职业构成;人口的宗教信仰和语言分布情况;各贸易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社会的组织结构情况。

二、市场信息资源的利用    市场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传递、存储等都是为了使用市场信息。我们对于同一条市场信息,有的可能会产生可观的效益,有的毫无意义,所以,市场信息的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科学地、有效地使用市场信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市场信息的效用利用,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1.从全局把握  企业从市场上搜集到的信息,往往是局部的,对于这些市场信息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和把握。  2.进行市场预测  为使企业能持续发展,对取得的市场信息,必须首先要进行科学分析,其重要手段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市场预测,使决策人清楚地了解未来发展的状况。    3.把握时机    市场竞争如战场,时机把握特别重要。一旦机会来临,就必须正确把握。因此,对市场信息的处理、分析、把握显得非常重要。    4. 建立反馈渠道    当今的商品市场瞬息万变。一个正确的决策,是随市场变化调整的结果,或者说是市场反馈的结果。市场信息从搜集到利用的过程与决策过程相随相伴,因为,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也是一个企业市场过程反馈的结果。反馈渠道要保证信息被利用后,能从各个不同的渠道进行回收。如果没有综合的反馈,完整的市场变化信息是难以得到的。5.市场信息必须经过处理  由于个人的原因,市场信息的失真和对信息的理解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对搜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处理、筛选,去掉失真信息,保证提供市场决策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五、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主要是?

★考核知识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

★解题思路: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5个指标(1.网络信息资源内容、2.网络设计、3.可获得性、4.成本、5.目的及用户)

 

参见教材p89-90

答:近年,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很多学者已经就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达成了一种共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涉及的指标主要是:       1.网络信息资源内容    信息内容是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权威性、内容范围、客观性、准确性、新颖性、独特性,共6个方面。

2.网络设计    它指网络设计的好坏,包括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网络的用户界面、系统操作的交互性和系统的检索功能,共4个方面。

 

3.可获得性    可获得性包括链接、计算机环境需求、传输速度和获取限制4个方面。    1)链接    链接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这部分既包括从该网站到别的网站的链接,又包括从别的网站连到该网站。网站所在的地址是否稳定且易记,将影响用户是否顺利地找到该网站。  2)计算机环境需求  如果网站对计算机环境的要求高,那么用户的数量就会相对的减少,一般来讲,基本计算机环境下可得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得性将提高。有些信息对用户软硬件有要求,尤其是多媒体信息,如果用户的条件不许可,则无法完整有效地利用信息。    3)传输速度    主要是针对用户的整体速度快慢。4)获取限制    某些信息的获取规定要是会员才可以利用,或者只供内部人员使用,在IP范围上进行限制。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时需要考虑信息使用的限制条件。

4.成本    这里的成本主要指用户在享受网络信息资源时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技术支持成本。    (2)连通成本:包括通信费、信息流量费。    (3)信息服务收费:指信息提供商向用户收取的费用。

5.目的及用户    网站的目的是什么?预想的目标用户是哪些?因为这决定了网站信息的定位,也决定了用户能否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用户根据网站的定位可以迅速判断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吻合。因为信息资源的有用性是与用户需求紧密相关的,相同的信息其价值对不同的用户可能是不同的。

 

六、试分析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

★考核知识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

★解题思路:列举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1.第三方评价法、2.用户评价法、3.层次分析法、4.链接分析法、5.网络计量法。

 

教材P95-96   参见教材p90-91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提供的仅仅是指导,而真正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是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的,需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网络信息评价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从主观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所做的优选和评估。定量评价是指按照数量分析方法,从客观量化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优选和评价。通常,人们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很多,主要包括:  1.第三方评价法  第三方评价法主要是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者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而言的第三方来评价网络资源的方法。目前主要的形式有商业性的专业网络资源评价网站和图书馆提供的网络资源评价服务。

2.用户评价法  用户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有关网络资源评价的专业机构向用户提供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由用户根据其特定信息需求从中选择符合其需要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用户搜集完全符合自身特定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但由于需要用户依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每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实体进行鉴别和评价,事实上反而增加了用户的负担。用户评价方法多为定性评价方法。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4.链接分析法  通过对网站链接特征及站外链接类型做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利用链接关系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行性与局限性。链接分析法的优点是,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指定网页的被链情况,结果为一客观数字,可重复验证,易于操作,经济实用,针对性强,可以弥补定性方法的缺陷。

5.网络计量法  为了克服第三方评价法的缺陷,有学者提出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规律进行定量网络资源评价的思路。该方法借鉴了文献计量学的思想。拉泊特(Laporte)等提出通过计算机用资源被检索或引用的次数来测定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也有专家提出通过引文分析法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七、请从经济性的角度论述如何对信息进行评价。

★考核知识点:从经济性的角度论述如何对信息进行评价

★解题思路:3个要点出发来评价信息,(1)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2)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3)所需信息可信性的评价;还可以按6个标准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分出等级。

 

教材P38   参见教材p36-37

信息的搜集、分析、加工、利用需要人力、财力、时间。由于信息分布的广泛性和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搜集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一般都要求迅速、准确、廉价的获取所需信息。但是对于迫切需要的信息,有时也不惜高价获取。利用信息时,信息的经济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了经济而有效的搜集信息,可以从下述要点出发来评价信息:    (1)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首先要调查有关的信息源、载体、实物是否存在,假如存在,要用什么方法从哪儿获得,评价获取的难易程度。    (2)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评价获取的信息与所需信息的内容吻合程度。例如,解决问题的有效程度,有利用该信息而需要加工处理的必要程度等都是评价的尺度。    (3)所需信息可信性的评价:对于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应评价其性质、加工深度、是否能获得证明性信息以确认其可信性。此外,由于信息既可以传递某一事物或课题的全部内容,也可以传递部分内容,因此,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便可评价信息的可信性。    在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信息评价之后,还可以按以下6个标准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分出等级,以便于识别:从其他信息源得到确认;通过检索相关信息等措施大致被认为是确切的信息;从过去同种信息的可靠性来看,虽不能说绝对确切,但确切的可能性很大;似乎不是错误信息,但很值得怀疑;不太真实;不能评价其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提供、评价和利用等环节都是由人来进行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无意识或有意识的错误。必须认识到这种错误出现的可能性是经常存在的,下表列举了可能发生信息利用和评价错误的原因及其内容。在所列出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信息错误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稍一疏忽就可能发生。信息提供者与利用者要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

表:出现信息错误的原因及内容

 

八、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实施的对策是?

★考核知识点: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实施的对策

★解题思路: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实施的6个对策(1)体制创新、2)机制创新、3)组织创新、4)经营创新、5)管理创新、6)法规创新)

 

1)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是实施信息资源优化的前提条件。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改进传统的体制,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2)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实施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市场机制不完善将导致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特别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机制不健全。只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活高效的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公平竞争,减少浪费,节约资源,最终实现优化配置的目标。

3)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组织创新是要根据信息业的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适应于市场竞争的专业化集团公司,还可利用其他社会力量,进行联合和兼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4)经营创新        经营创新是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主要是经营手段的不断变化,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达到自动调节和配置的作用。

5)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通过科学管理,在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在信息行业或地区设立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示范点,创新或推广管理模式和经验,来推动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6)法规创新    法规创新是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保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市场的行业标准和相关政策,鼓励竞争和制止垄断,实现整体的资源配置优化和健康发展。

 

九、论述标准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参见教材p159-160

★考核知识点:标准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解题思路:标准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体现在6个方面,1.标准化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2.标准化便于科学化、现代化管理、3.标准化有利于专业化协作、4.标准化可减少浪费、增加有效、5.标准化可促进世界贸易交流、6.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实践证明,标准化在经济发展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标准化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    企业和消费者都渴望商品的物美价廉,标准化将使企业的生产可以以同样的标准和质量进行组织生产,由于标准化使生产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产品的生产速度也可以得以提高。

2.标准化便于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在他的理论中指出,把标准化引进管理科学的重要性。他把标准化作为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产品的标准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条件。在企业内各子部门之间,通过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管理得以正常实施。另外,标准化使企业管理与企业外部协作得以顺利。

3.标准化有利于专业化协作    专业化协作是社会生产组织的先进形式之一,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分工的产物。专业化把社会生产分解为各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而协作又把被分解的各个部门联结成为有机的整体。专业化协作的条件是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专业化协作无法进行。

4.标准化可减少浪费、增加有效    标准化对象具有可重复性,因此,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都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工作加以规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

5.标准化可促进世界贸易交流    一旦商品和技术实施标准化,世界商品的交流将变得非常容易,各国之间的交流障碍将可以得到克服。1979年GATT通过的《标准守则》规定:“参加国应保证技术规程和标准的拟订、采用和应用不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制造障碍。”“在一切需要有技术规程或标准的地方,以及有关的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制定的地方,参加国均应以这些国际技术规程或标准,或其中的有关部分作为制定有关技术规程或标准的依据。”

6.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制定标准必须以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为基础。因此,标准是各种复杂技术的综合。标准中包含着许多科技成果。采用标准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转让。这对使用标准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标准,可吸收先进技术和成果,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鹏作业网 » 南开19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