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国开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356 【标准答案】

可做奥鹏国开全部院校作业论文!答案请添加qq:599792888 或 微信:1095258436

形考任务2356

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       )。

2.《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

3.《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

4.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

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

6.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       )。

7.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       )。

8.《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       )等。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等。

10.《创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       )。

1.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有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等。

2.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       )等。

3.“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4.“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5.“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6.《三里湾》中热衷于个人致富的人物主要有(       )等。

7.《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       )等。

8.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等。

9.《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       )等。

10.《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       )。

1.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派”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3.“山药蛋派”又称“派”和“火花派”。

4.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会议”。

5.《》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6.《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7.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8.《》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国开答案请进:opzy.net或请联系微信:1095258436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

10.“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有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

的《艳阳天》等。

1.“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     )。

2.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       )。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     )。

4.《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     )。

5.王蒙12岁起就“奉为圭臬”的苏联小说是(       )。

6.王蒙以“意识流”手法描写主人公钟亦成15岁投身革命的中篇小说是(       )。

7.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主要有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       )等。

8.《白鹿原》的作者是(       )。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等。

10.作家以自己爷爷、红军时期中共特科成员项与年的生命历程为素材,具有鲜明纪实色彩的作品是(       )。

1.“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       )等。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等。

3.《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       )等。

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主要有(       )等。

5.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

6.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       )等。

7.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       )等。

8.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等。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等。

10.石光荣、李云龙、梁大牙等形象出自长篇小说(       )等。

1.“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的《林海雪原》等。

2.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孙犁的《风云初记》、的《三家巷》等。

3.《》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4.在《》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5.《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6.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7.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8.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9.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0.以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为代表,继续讴歌革命的作品以豪放、壮丽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       )。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       )。

有研究者认为剧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剧作家对自身甚或知识分子的“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将戏剧台词艺术的文学性推向了令人瞩目的高峰的话剧是(       )。

曾以《骆驼祥子》《月芽儿》《四世同堂》等小说闻名于世的戏剧家是(       )。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作品的主人公“裕泰大茶馆”老板是(       )。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红色娘子军》和(       )。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       )。

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的实验话剧是(       )。

以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为题材,反映商业文化百味俱全的深层结构,人生苍凉无奈的辛酸况味的话剧是(       )。

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的表现农业合作化的话剧主要有(       )等。

《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

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创作有(       )。

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       )等。

老舍在1949年从美国归来到“文革”初含冤辞世的17年间,共创作了23部戏曲作品,主要有(       )等。

《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       )。

《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       )。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       )。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京剧包括《红灯记》《沙家浜》(       )等。

《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       )。

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编剧、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

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

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

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黄纪苏和孟京辉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除了话剧创作外,还创作有影视作品《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黄飞鸿》《创业玩家》《香港故事》《新白娘子传奇》等。

《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的一段兴衰史。

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      )等。

艾青把自己复出后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命名为(       )。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       )。

1980年,《福建文学》开辟了“新诗创作问题”专栏,主要讨论对象是(       )。

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诗的先行者是《福建集》的作者(       )。

将形象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直抒胸臆,从内心和世界和精神状态多方面去思考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展现出“战士诗人”独特风采的诗人是(       )。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       )。

1980年5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的作者是(       )。

一直梦想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创作了《亚洲铜》《五月的麦地》《土地》《太阳》等作品的诗人是(       )。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是(       )。

开国之初,最先出现的歌唱新中国、歌唱共产党和革命领袖的颂歌,主要有(       )等。

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       )等。

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主要有(       )等。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       )等。

20世纪90年代整个诗坛呈现出一种较为沉寂的状态,但仍在坚守诗歌创作领地的仍然有(       )等。

受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刻影响的中国诗人主要有(       )等。

《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崛起的诗群》这三篇文章被称为“三个崛起”,它们的作者是(       )。

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       )。

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著名的“朦胧诗”主要有(       )等。

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       )等。

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蔡其矫的《生活的歌》、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编辑的《天安门诗抄》是“天安门诗歌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诗歌。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20世纪60年代,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福建集》。

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因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受到批评。

在《春天,十个海子》里,以生命的激情体味死亡:“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寒冷的乡村。”

在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代表作是(       )。

莫言的成名作是(       )。

《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       )。

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       )。

80年代末期,以琐细的乡村场景,低微的生活姿态,开掘出中国乡村普遍的人生困境和令人窒息的生命图景,从而开始了乡土文学一次重要转轨,并创作有《伏羲伏羲》和《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

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作者是(       )。

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       )。

路遥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是从县城的高中毕业后无奈地回到村庄的(       )。

贾平凹以自己的故乡丹凤县小镇棣花街为原型,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的作品是(       )。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指《陈奂生上城》和(       )等。

莫言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酒国》《四十一炮》和(       )等。

表现乡村改革新气象和新困惑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何士光、浩然、柯云路的(       )等。

汪曾祺追忆少年时代的高邮水乡故事的小说主要有(       )等。

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等。

刘醒龙的小说主要有(       )等。

阎连科以现代主义色彩书写平中见奇、实中有虚的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主要有(       )等。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主要有(       )等。

《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       )。

《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       )等。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里的“我爷爷”、“我奶奶”蔑视礼法,敢于追求自己荡气回肠的爱情。

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一直坚持小说艺术的创新,《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

因具有朦胧的女性视野而受到批判的《百合花》的作者是(     )。

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     )。

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等。

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     )。

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      )。

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      )。

《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

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       )。

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

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同性恋的赞美态度的(   )。

五四时期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文坛上的女作家主要有陈衡哲、石评梅、冯沅君、谢冰莹和(       )等。

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       )等。

张洁探讨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及尴尬的心理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作品主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和(     )等。

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

90年代以后以女性的敏感去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情感或生存体验,凸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写作”的色彩的女作家主要有徐小斌,以及卫慧、棉棉、周洁茹、魏微和(       )等。

80年代初期,王安忆以雯雯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主要有(       )等。

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2006年,其代表作有(       )等。

在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中,三位重要的女性是(       )等。

林白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苔》《说吧,房间》《万物花开》,中短篇小说集《玫瑰过道》《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致命的飞翔》和(       )等。

陈染的主要作品有《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独语人》《在禁中守望》《潜性逸事》《站在无人的风口》和(       )等。

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王安忆的《之恋》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的婚外恋的悲剧故事。

王安忆的《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王安忆的《》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出版的《》。

《与往事干杯》是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       )。

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       )。

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

4.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先锋小说中,格非的作品是(       )。

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       )。

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

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       )。

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       )。

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其中主要有(       )等。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       )等。

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等。

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       )等。

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       )等。

5.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反映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回归的代表主要有苏童的(       )等。

6.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其发端的作品有(       )。

7.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讲述的三个故事是(       )。

8.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的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包括(       )等。

9.余华先锋小说的名篇主要有(       )等。

10.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

1.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2.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有存在主题的书写。

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作品中,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5.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0年代后,开始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的《爸爸爸》《归去来》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8.以的《妻妾成群》《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十字铺》为代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

9.以1987年《岁出门远行》发表为标志,余华正式开始了先锋小说的创作阶段。

10.在《》这部余华自称是“望不到尽头的小说”中,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

1.1977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       )。

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       )。

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       )。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       )。

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

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       )。

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

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的作者是(       )。

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普通工人印家厚“烦恼人生”的作者是(       )。

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

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等。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等。

3.“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等。

4.“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最后一个渔佬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棋王》《钟鼓楼》和(       )等。

5.“女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       )等。

6.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       )等。

7.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等。

8.池莉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等。

9.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       )等。

10.刘震云是近年频频“触电”的著名作家,他的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小说主要有(       )等。

1.“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2.“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3.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的《棋王》等,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5.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6.的小说《伏羲伏羲》后被改编成电影《菊豆》。

7.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8.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被改编为电影《》。

9.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0.的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1.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       )。

2.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       )。

3.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       )。

4.《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小米的回忆》等广受读者喜爱的往事漫忆类散文的作者是(       )。

5.《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通讯化”散文的作者是(       )。

6.《怀念萧珊》《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雾失楼台》等作家个人的回忆、反思、自剖,以及人生经验的总结是对“转折”时代的历史激变的最先“回应”。其中,《雾失楼台》的作者是(       )。

7.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的作家是(       )。

8.早年以诗名世,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又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既精通梵语、巴利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又涉及学术研究诸多领域,学贯东西,兼知古今,以博通专精著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均有建树的老生代散文家是(       )。

9.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

10.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       )。

1.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有(       )等。

2.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       )等。

3.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       )等。

4.金克木的散文随笔集主要有(       )等。

5.余秋雨的散文集主要有(       )等。

6.十七年时期在散文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主要有吴伯箫、曹靖华、魏巍和(       )等。

7.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散文创作中,老作家的人生反思作品主要有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和(       )等。

8.在新时期的文坛上,聚集着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其中,艺术家兼作家主要有吴冠中和(       )等。

9.杨绛的创作涉及戏剧、小说、散文,以及文艺批评和翻译。80年代初,70高龄的她又创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如(       )等。

10.新时期的中青年女性散文作家主要有宗璞、张抗抗、王安忆和(       )等。

1.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艺术水准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2.最能代表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3.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4.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

6.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8.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新边塞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转入散文创作后,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9.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其代表作有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等。

10.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的大多数》。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是1894年正式出版的长篇言情小说(       )。

《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差别,作者费尽心机塑造了一个非侠客型的奇人(       )。

被誉为鼻祖的武侠小说是由唐人杜光庭创作的传奇(       )。

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武侠小说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出现在(       )。

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是(       )。

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       )。

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       )。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       )。

曾化名“佟硕之”写作《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的武侠小说家是(       )。

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       )。

《神雕侠侣》中有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都对杨过心生爱慕之情,如公孙绿萼、郭氏姐妹和(       )等。

旧派武侠小说家们创作了许多武侠名篇,如(       )等。

“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       )。

古龙有两部著名的“系列”小说,它们是(       )。

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的“五大作家”是李涵秋、严独鹤和(       )等。

古龙的武侠小说主要有《楚留香》、《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陆小凤》和(       )等。

从1955年到1972年的17年间,金庸创作了15部作品,其中包括12部长篇和3部中短篇(       )等。

《笑傲江湖》的主要人物有(       )等。

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指《倚天屠龙记》和(       )等。

长篇言情小说《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从1969年10月开始在《明报》连载,一直到1972年9月结束,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金庸的压轴之作。

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初最畅销的小说,与回答的《断鸿零雁记》同为“鸳鸯蝴蝶派”发韧之作。

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之称誉。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后引起阅读狂潮,并被改编成电影《火烧》,影响巨大。

60年代后,金庸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的名义出版。

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一举成名,震惊文坛。

金庸把他的14部小说(除《》之外)名称的首字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

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当代台湾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即“政治化时期”是(       )。

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是(       )。

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       )。

1954年3月成立的蓝星诗社的主要发起人是覃子豪、钟鼎文和(       )。

1954年10月成立的创世纪诗社的主要发起人是张默和(       )。

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       )。

“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出自余光中的(       )。

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       )。

充分表现了个体存在的自觉意识的《萤的启示》《个性》《光明的追求者》《诗法》《吃烟者》等诗的作者是(       )。

早期受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颇深,主题繁复幽微,意象稠密浓烈,语言奇诡晦暗。后期诗风蜕变,开始注重对中西文化、文学视野的融合的诗人是(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       )等。

纪弦的主要作品有(       )等。

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       )等。

创世纪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       )等。

余光中60年代的主要诗集有(       )等。

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古代诗词的痕迹,或对古代诗词的结构进行化用,或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的诗作主要有(       )等。

不是对传统的历史事典和文学事典进行简单的复写和改写,而是作为现实主体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诗作主要有(       )等。

余光中的主要作品有(       )等。

余光中的有代表性的诗集主要有(       )等。

驰名当代台湾诗坛的除余光中以外,还有(       )等。

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

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

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余光中。

1959年,诗社以其前卫的姿态和精神,取代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成为了台湾现代诗的大本营。

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

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五集)。

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其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的《乡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大江东去》不仅在局部上化用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的意象,而且整首诗的结构都从该词中衍化而出。

诗句“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出自的《狼之独步》。

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       )。

七等生的主要作品有()等。

张大春的主要作品有()等。

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       )。

台湾的乡土小说作品主要有(       )等。

《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回答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鹏作业网 » 国开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356 【标准答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