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浙江开放大学)25春《经济学(本)》形考任务6【标准答案】
形考任务6:阶段测验(10分)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15道,共30分)
1.国民收入等于( )
A.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B.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C.国民收入-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
D.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
2.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指(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民收入
3.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 )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与1无关
4.假定挤出效应为零,边际消费倾向为0.8,政府同时增加100万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 )
A.保持不变
B.增加100万元
C.减少100万元
D.增加500万元
5.一般来说,LM曲线的斜率( )
A.为正
B.为负
C.为零
D.可正、可负
6.一般来说,IS 曲线的斜率(
A.为正
B.为负
C.为零
D.可正、可负
7.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是( )
A.政府支出的增加
B.政府支出的减少
C.政府支出的减少
D.消费的减少
8.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
A.消费增加
B.物价水平上升
C.物价水平上升
D.投资减少
9.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
A.银行贷款的扩张
B.预算赤字
C.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
D.投资率下降
10.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
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C.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D.结构性通货膨胀
11.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12.不会增加预算赤字的因素是( )
A.不会增加预算赤字的因素是()
B.政府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增加
C.政府转移支付增加
D.间接税增加
13.进口边际倾向的上升( )
A.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
B.使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向上移动
C.将改变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斜率
D.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增大
14.在开放经济中,不是政府宏观政策最终目标的是( )
A.国际收支平衡
B.不存在贸易逆差或顺差
C.经济均衡增长
D.消除通货膨胀
15.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A.扩展阶段与收缩阶段
B.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
C.萧条阶段与复苏阶段
D.以上都不对
二、多选题(10道,共30分)
16.保证三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有( )
A.商品市场均衡
B.国际收支均衡
C.要素市场均衡
D.金融市场均衡
E.政府收入与支出均衡
17.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 )
A.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B.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C.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D.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上升
E.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18.IS曲线是( )
A.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B.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C.描述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均衡利率的不同组合的一条曲线
D.I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E.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9.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
A.水平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B.水平的直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C.垂直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D.垂直的直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E.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20.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B.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
D.菲利普斯曲线形状不是一条直线
E.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零
21.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
A.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描述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C.反映货币主义学派观点的曲线
D.反映新古典综合学派观点的曲线
E.反映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的曲线
22.以下何种情况会引起收入水平的上升( )
A.增加自主性支出
B.减少自主性税收
C.增加自主性转移支付
政府公共工程支付
D.增加税收
E.减少支出
23.货币需求大小与( )
A.收入成正方向变动
B.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C.利率成反向变动
D.利率成同方向变动
E.价格无关
浙江开放大学经济学(本)答案:https://www.opzy.net/94790.html
2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主要有( )
A.商品
B.劳务
C.国际间单方面转移
D.外汇储备
E.基尼系数
25.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A.国民收入
B.资本
C.劳动
D.技术进步
E.基数效用
三、判断题(10道,共20分)
26.个人储蓄向企业投资的转化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
27.一般的情况下,有税收的乘数和没有税收的乘数相等,税收的增加不会减少国民收入。
28.LM曲线是指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收入与价格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29.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
30.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31.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
32.存款乘数就是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之比。
33.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的特点,因此不必讲究效益问题。
34.汇率在我国使用直接标价法,美国使用间接标价法。
35.如果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加速原理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配伍题(10道,共20分)
36.个人可支配收入:( )
A.简称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B.简称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C.简称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D.是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37.转移支付乘数:( )
A.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B.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C.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D.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E.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38.货币需求:( )
A.是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成相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B.也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是在考虑资本价格变化条件下,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C.是指由于各种动机而引起的对货币的需要量。
D.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与其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39.总需求曲线:( )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40.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
A.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B.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D.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41.自然失业率:( )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42.存款乘数:( )
A.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B.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C.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D.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43.基础货币:( )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44.汇率:( )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B.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45.经济周期:( )
A.是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B.是指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称为经济周期。
C.是指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GDP的增加。
D.是资本存量与产出量或国民收入总量之比。